曲道奎:从自化所二部建立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见证者

   2024-05-17 工业品商城43
核心提示:曲道奎先生,作为一名见证并亲身参与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杰出专家,对于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1994 年,曲道奎教授遵照其导师,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院士的教导与期望,毅然决定归国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化的宏伟事业中,而这一伟大事业的开端,则以 2000 年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正式成

      曲道奎先生,作为一名见证并亲身参与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杰出专家,对于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1994 年,曲道奎教授遵照其导师,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院士的教导与期望,毅然决定归国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化的宏伟事业中,而这一伟大事业的开端,则以 2000 年新松机器人公司的正式成立为标志性事件。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200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尚不足 3500 台;然而到了 2005 年,这一数字已然翻番达到 7000 台。更为惊人的是,仅仅过了六年后的 2011 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 7.43 万台。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 201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已经突破 10 万台大关。

     曲道奎教授将自身的事业历程总结为“幸运”二字。他深感每一步事业的攀登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积极推动。从 1994 年创建自动化研究所第二部门,到 2000 年创立机器人公司,无不恰逢政策开放的有利时机。每一项重大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均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得以顺利进行。如今,工业机器人的蓬勃发展使曲道奎教授倍感欣慰。他用“一切事情似乎都在按预定计划有序推进”这样的话语来形容当前的事业状况。

    时光倒回至 1994 年。当时,一台售价高达 70 余万元人民币的常规机器人工作站,其成本几乎接近 400 万元。曲道奎教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时代的艰辛。彼时,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艺技术相对滞后,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难以获得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

     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曲道奎教授将对机器人的热爱转化为了职业追求,开始投身于机器人制造行业。1993 年末,曲道奎教授学成归来,蒋新松院士向他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机器人即将迎来应用的春天,希望他能回国组建机器人研究开发部门,致力于产业化工作。这个研究开发部门便是沈自所二部的前身。

    事实上,沈自所早已具备了机器人产业化的坚实基础。早在 1984 年,依托沈自所的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便已正式启动。随着国家“863 计划”的出台实施,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沈自所如何才能展现出自身的自动化水平呢?曲道奎教授给出了答案:“机器人是衡量人工智能水平以及自动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关注之下,机器人研究逐渐成为沈阳自所的核心业务。

     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沈自所在机器人研发方面已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然而,如何实现机器人产业化却成为有待应对的现实难题。时任沈自所主任的曲道奎先生如此表示:“那个时期,我们所制作出来的机器人,无论是原型机,还是成品机,都能够正常运作。然而,由于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这些机器人在工厂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被弃置一旁,无人问津。”

     面对这种状况,曲道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不再从零开始自行设计机器人的各个组件,而是选择购买现有的工业机器人部件,再结合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控制系统的开发,以此作为机器人的核心大脑。他深知,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方式,即自行设计机器人的每一个部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那么整个过程将会耗时过长,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于是,曲道奎决定从日本著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购入了超过20台的工业机器人部件,随后与同事们共同开发出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际机器人行业的惯例是,若控制系统由自主开发,则可以悬挂自家品牌。曲道奎领导着团队成功地开发出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并最终将其组装成为了20台机器人。

    然而,当这20台机器人组装完毕之后,却面临着找不到买家的困境。对于从未涉足过商业领域的曲道奎来说,如何将这批总价值高达1500万元人民币的机器人销售出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沈自所与许多已经采购了国外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在遇到问题时,通常无法独立解决,而聘请外国工程师前来维修又过于昂贵,因为“外国工程师的费用是从他们踏上海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计算的”。因此,曲道奎及其团队便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得力助手,他们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各种问题,还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关于工业机器人维修知识的培训。

     曲道奎一次性生产并成功销售出去的20台工业机器人,成为了业内广为人知的佳话。在那个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寥寥无几的时代,这份骄人的销售成绩使他在业界声名鹊起。当时,一套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售价高达100多万元人民币,原因在于“那时人们并不按照机器人的价格出售,因为机器人本身并不能直接投入工作,必须搭配相应的系统以及周边设备才能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曲道奎还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的团队。沈自所二部也从过去单一的研发职能,逐步转变为集研发、设计、装配、测试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团队。曲道奎对此感到无比骄傲,他表示:“我们擅长的是打造系统,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