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感器市场近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增长率超越了整体15%的水平,而工业过程控制、汽车电子、通信电子以及消费电子则构成了市场的四大主要应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中,工业与汽车电子相关产品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约42%。
传感器作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产品,同时也是重点发展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中的特种元器件。作为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传感器产业因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良、渗透力强大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等诸多优势备受瞩目。在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传感器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成果转化以及竞争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推动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传感器市场近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增长率超越了整体15%的水平。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传感器的四大应用领域分别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信电子以及消费电子,其中工业与汽车电子相关产品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约42%。在2012年的前三个月里,得益于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7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23.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前三个月期间,我国共生产各类传感器11.7亿只,同比增长也达到了13.7%。在进出口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份,我国的进口额同比增长约40%;然而,出口情况却相对较为严峻,我国的出口增速几乎在所有出口市场(除韩国外)都呈现出放缓趋势,特别是对欧洲地区的出口下滑尤为明显,其中对欧盟的出口增速降至最低点。
在2012年年底,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采取了多种途径来深入了解会员单位的运营现状及其所关注的问题,会员企业普遍反馈称尽管国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国内企业仍然难以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大部分企业在2012年上半年遭遇了市场滑坡,出口业务遭受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面临着沉重的税收压力、人力成本急剧上升、融资成本不断攀升等多重困境,可谓举步维艰。然而,进入2012年下半年后,市场形势有所改善,产销量开始逐步回升,全年总体上实现了微弱的增长。
以具体的各个企事业单位而言,每个企业的发展境况也是千差万别。例如,会员单位中的华工科技新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尽管其业务重心主要集中在出口市场上,因此深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直接影响,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其整体营收状况已有明显回暖迹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气体传感器制造商,尽管面临着出口市场不景气的严峻挑战,却仍然能够保持业绩稳步增长的势头;再如杭州麦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营产品为红外滤光片和分析仪,得益于其卓越的产品技术优势,即便在公司地址搬迁带来的短暂困扰之下,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大幅度增长,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坚定的信心,预计在新的一年里有望实现销售额的倍数级增长;此外,山东辰坤集团积极投身于技术研发工作,即将进军物联网领域,2012年该企业在智能油田、水利、农业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最后,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国内主要的压敏电阻芯片和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生产商,2012年其收益虽有小幅增长,但对于2013年的生产经营形势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2012年大部分的企业都能够维持销售增长或者保持平稳状态,并且普遍对敏感元件及传感器行业持有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个行业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等诸多优势。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整个年度的业绩表现未能达到年初预期的水平,甚至出现了下滑的现象。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于2011年7月份公布的《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入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主要用于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这份《规划》明确指出了未来5年内重点发展的产品和技术方向,包括满足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的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高可靠电子元件产品;满足我国新型交通装备制造业配套需求的高质量、关键性电子元件;为节能环保设备配套的电子元件以及环保型电子元件;为新一代通信技术配套的电子元件;为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产业配套的电子元件;新型电子元件材料以及设备。其中还包括基于MEMS技术的传感器、环境监测设备用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2月份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在重点工程内容中也提到了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相关领域。
当前,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方面尚存一定差距,部分核心技术以及产品仍需依赖进口。《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以及《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无疑将会推动行业的投资热潮,通过对大型企业的培育将有助于加快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对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大幅提高产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