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深入研究分析,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国内传感器需求迫切,特别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不足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传感器进口比例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由此可见,国产化替代迫在眉睫,国内传感器制造商必须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起突破困境的重任。
从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国内传感器制造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首先,以民营或合资企业为主导的中低端市场,他们具备传统技术和装备手段,能够满足大部分产品的制造需求,因此市场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然而,除了极少数厂家在某些特定品种方面采用国外生产的芯片在国内进行封装,从而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之外,其余高端产品几乎全部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其次,随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传感器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必争之地。近年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应用模式也日益成熟。然而,由于产业层次偏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导致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出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市场格局。最后,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从材料、器件、系统到网络的较为完善的传感器产业链,在网络接口、传感器与网络通信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许多企业仅仅是引进国外元器件进行简单加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生产装备落后,工艺稳定性不佳,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较差。此外,模仿产品在灵敏度方面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一些相对研发实力较强的领域,却忽视了工业化基础性开发,商品化开发严重滞后。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品种类约为6000多种,而国外同类产品数量早已超过20000种,显然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中高端传感器进口比例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高达90%,国产化缺口巨大。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国家重大装备所需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国外常常对我国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
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且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其主导地位,这种局面在短期内恐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三类是国有企业,虽然发展态势较为平稳,但整体而言,他们在追赶国外最新的技术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除了少数厂家外,整体差距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工艺和制造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许多新设备国内厂商尚无法自行制造,再加上设备的单台价格动辄几十万美元至上百万美元,绝大多数厂家仅凭自身积累难以购买新型设备,从而使得他们在诸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紧随国外企业迅猛发展的脚步。
现阶段,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处在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充分体现了新型传感器朝着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