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中力求突破,潜力巨大

   2024-05-21 工业品商城48
核心提示: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环保设备及仪器仪表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其在种类与数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如监测频率过低、采样误差较大以及数据准确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打击了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力度以及执行力的严谨性,更可能削弱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

    在谈论起早先我深入接触物联网的时期,那个时候我致力于完成自动设备识别项目,这个过程中逐渐演化为我们如今熟知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哪想到,之后随着时间推移,物联网这一全新的概念才真正浮出水面。”远望谷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兼高级副总裁陈长安在2月27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道。 

    确实如此,“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宣布,并随之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从广泛认同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层次的逻辑结构:首先是感知层,主要负责收集信息,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其中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以及传感器网络等;其次是网络层,其职责在于信息传输、信息初步处理、分类、聚合等工作;最后是应用层,为各个行业提供应用的基础设施。 

    “物联网并非单一的行业类别,它更像是一个宽泛的框架,只要符合上述逻辑结构的事物,皆可纳入其中,这无疑涵盖了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个行业领域。”一位来自北京的证券分析师如是说。 

    2009年,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物联网概念可谓风头正劲。然而历经数年,由于所依托的产业基础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发展壮大,物联网在过去的一年里似乎出现了“降温”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末至2011年末期间,国内某知名券商研究所连续两年推出了针对下一年的物联网行业策略报告,并以此作为报告的主题。然而到了2012年末,该券商研究所却不再以“物联网行业策略报告”命名,而是将其拆分为软件及服务行业、电子元器件两个独立的报告。 

   “回顾2009年,大部分人仅仅将物联网视为一种时尚潮流,并未意识到其实质性的应用价值。然而现如今,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利用物联网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他们也在寻找能够提供此类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目前我所观察到的行业需求,更多地是自发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这一新兴概念。”一位长期关注物联网领域,目前从事物联网行业并购业务的业内人士表示。 

    自从2005年“物联网”这一概念首次问世以来,这一看似新颖且富有科技感的理念便频繁地被各行各业所提及,被公认为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而促使这一概念逐步落地生根的最大驱动力,无疑是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相较于海外市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独特优势,正是源自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就在2012年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份《规划》明确指出,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并计划在九大关键领域实施示范工程。 

    时隔一年,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化示范应用,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难关,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使得物联网再次焕发出无尽的想象空间。据新华社先前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测,保守估计,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惊人的5000多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约为11%左右。 

    上海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向记者表示,“物联网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它将原本定性的事物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连城镇化进程都可能因此获得全新的解读视角。当物联网发展成熟之际,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必将大幅降低。”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