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电南瑞定点成立的示范工程,成功建立起了一套10千伏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以及微网运行控制系统,成功实现了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功率曲线的精准追踪,最大限度地利用清新型能源,实现光储联合经济调度,同时也成功实现了离网光储优化运行以及并离网的无缝切换等多种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自适应调整,从而实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友好接入,以及分布式电源与配网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支持,大大提升了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
据我们国电南瑞现场技术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个系统有两大亮点,首先是通过光储智能联合调度,成功平抑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其次是调度光储电站参与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众所周知,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电网而言,它是一种不稳定性较高的电源。然而,我们的项目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理配置储能电池,通过光储智能联合调度来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这就如同为“涓涓细流”配备了一个“蓄水池”,可以调剂余缺,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能够灵活友好地接入电网,从而突破了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的技术瓶颈,极大地促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此外,光储电站的并网接入,为配电网提供了新的电源点。当10千伏配电线路因检修或故障导致公网无法供电时,光储电站便可作为备用电源接受配电自动化主站的调度,参与到配网的馈线自动化中,光储电站和周边负荷可组成微网运行,从而缩短周边负荷的停电时间,提高其供电可靠性。
在扬州智能电网综合可视化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平台以3×8共计24块70寸DLP显示大屏幕为载体,全方位展示了扬州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建设成果以及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据相关人士介绍,该平台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集智能电网成果宣传、综合业务模拟交互展示、电网实时/准实时运行监视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综合可视化应用平台,犹如人体的大脑,实现了发、输、变、配、用、调度各环节的综合信息共享和实时动态展示,并运用多系统数据综合分析,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FLEX、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通过实时在线分析和离线仿真模拟等多种手段,以电网业务为核心,对各环节有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集成应用、综合分析、全程、全景、全维度可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对电网的掌控和决策能力,为电网运行管理提供智能辅助决策。
长久以来,相关从业者常常为寻找并解决线路中微小的故障问题而煞费苦心,然而,自引入配电自动化系统之后,只需要短短的15秒便能迅速锁定故障位置。负责该项目的负责人沈浩东详细解释道,配电自动化系统乃是此项示范工程的灵魂所在,其主要特点在于采用了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与主站集中式馈线自动化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明,当配电线路遭遇故障时,运用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只需短短的200毫秒,便能通过智能配电终端间的信号交互,自动进行故障检测、定位以及故障点两侧开关的自动跳闸,从而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随后,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将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合上联络开关,使非故障区域的电力供应得以恢复。在主站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模式下,若配电线路发生故障,主站能在15秒之内精准定位故障点,并通过遥控操作实现故障点两侧开关的跳闸,进而实现故障隔离。同时,主站还会合上变电站10kV出线开关及联络开关,使非故障区域的电力供应得到恢复。整个方案的执行过程不超过3分钟。
如今,该示范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实现了100%的全覆盖,使得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得以实时监控,极大地缩短了故障处理所需的时间,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据统计,平均每年可节省一次设备投资近300万元,运行成本接近150万元,这无疑对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相应的输配电建设投资。此外,该示范工程还包括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测系统、智能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小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智能园区、通信信息网络及安全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