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中国已然跻身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自2004年起,本国机器人市场年度增长率已达到了惊人的40%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率竟然高达51%,荣登全球首位;而其绝对增长数量(23000台)仅次于日本和韩国,雄踞全球排行第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杰出科学家、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先生更是大胆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不久的将来或许会迎来一场井喷式的繁荣发展,而并非仅仅局限于线性增长。
这种井喷式的繁荣发展,无疑与其人口和经济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我们凭借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功地将中国塑造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强国。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人才红利”逐渐取代了“人口红利”,成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工业机器人的井喷式发展,既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同时也为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器人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诸如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工业机器人还在逐步颠覆建筑、采矿等传统行业的生态模式。比如说,在上海,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已经与高校联合,研发并生产了高空焊接机器人等多种专用工程机器人,既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和施工风险,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使得现有的人力资源得以转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将我国“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宏伟目标。机器人将会替代许多单调、繁重乃至危险的低端劳动岗位,同时也将催生出更多需要创新思维的高端技术职位。年轻一代将从生产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学习如何操作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护,进而成长为优秀的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除此之外,鉴于机器人产业需要依赖信息化、网络化等各类尖端科技的支持,因此机器人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本身亦将对控制、微电子、传感、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以深圳地区为例,去年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装备制造业等产品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00多亿元。
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方面,应大力推进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同时,该规划还设定了到2015年时,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装置及零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并全面掌握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