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感器技术面临发展瓶颈,亟待政策助力突破

   2024-05-27 工业品商城31
核心提示:当前阶段,本国致力于传感器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主要来自各大高等院校、科学院以及相关部委的研究部门,相较之下,本土企业在此领域的技术水平略显薄弱,大多选择了与境外企业合作或者进行二次加工。然而,在其他高度发展的国家,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越来越多地由各类企业组织牵头推动。手机内部搭载的光线感应器、汽车上

    当前阶段,本国致力于传感器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主要来自各大高等院校、科学院以及相关部委的研究部门,相较之下,本土企业在此领域的技术水平略显薄弱,大多选择了与境外企业合作或者进行二次加工。然而,在其他高度发展的国家,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越来越多地由各类企业组织牵头推动。

    手机内部搭载的光线感应器、汽车上用于测量行驶距离的里程表传感器、医疗领域用以实时监控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传感器,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用以监管飞行器运转状况的传感器等等,无不证明传感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感器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发凸显。据记者从3月30日至31日举办的首次全国传感技术应用大会上获悉,尽管国内存量的传感器制造商数量繁多,但大都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几近于零。另外,科研院所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在产业化进程中却遭遇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次会议上的专家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认为中国应紧紧抓住传感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推进传感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通过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传感器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壮大。

    传感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被誉为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基石。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渗透力强,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等显著优势,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据北京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李科杰介绍,目前已有多个发达国家将传感器尤其是军用传感器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之中。例如,美国政府提出了对国家长期安全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22项关键技术,其中位列第六的便是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技术。

    如今,传感器已经在许多关键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美国已经为其最新的F-22战斗机配备了新型的多谱传感器,实现了全被动式搜索与跟踪功能,即使在如雾霾、烟尘或降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也能正常工作,不仅使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更提升了其隐身性能。

    英国航天飞机上使用的传感器种类高达100余种,总计超过4000个,用于监测航天器的各项信息,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并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故障诊断。日本则在其“雷达4号”卫星上安装了传感器,实现了全天候对地面目标的拍摄。

“传感器是获取高端装备所需信息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装备的功能特性。只有当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协同发展,才能引领未来科技的走向。”李科杰教授如是说。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传感器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推动其快速发展。2011年7月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投入500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而在今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更是设定了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并绘制出了2013年至2025年的发展蓝图。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