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浪潮的推动下,以陀螺仪、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为代表的各类传感器迎来了迅速的发展高峰期。随着应用范畴的日渐宽广与功能特性的持续提升,每一款移动终端设备上所需具备的传感器感知功能也日益增多。这使得传感器所能处理的各种应用情境,已经远非消费者仅将手机视为一种通信工具或是媒体娱乐工具的需求所能涵盖,而是变得更为繁复多样。
随着传感器技术逐渐赢获市场的深厚关注,因此在硬件层面上为终端产品增设新的传感器,无疑给研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无线通信干扰问题为例,当前手机本身处理无线信号已然相当复杂,不仅需应对3G网络,同时还需兼顾Wi-Fi网络,因此在新增支持NFC这类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时,必须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可能产生的干扰问题。
传统的设计思路往往是让核心芯片仅仅作为数据传输的通道,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再将其传递至上层应用程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虽然简化了通道结构,但却大大增加了终端设计的复杂程度,因为此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利用接口资源、接口不足时应如何应对,以及上层软件应如何进行相应的处理等等。
高通公司的资深产品经理王宇飞先生指出,高通公司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在芯片内部设置具有独立计算能力的专用处理单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他认为这些应用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然而,对于终端制造商而言,他们在设计产品概念之初便已经考虑到了应该搭载哪些类型的传感器。尽管这会增加研发团队的工作负担,但由于其中许多工作可以并行展开,因此并不会显著拉长产品的研发周期。
首先,多种传感器集成化的趋势正逐步受到业界的热烈追捧。然而,亦有部分业内专家提出质疑,认为虽然集成化确实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灵活性的降低。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移动终端的发展进程与传感器技术紧密相连,诸如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麦克风、立体声波滤波器等传感器已经成为了标配。
其次,从传感器在终端设备中的具体运用来看,目前主要涉及到的仍是利用麦克风实现听觉感知,以及借助摄像头实现视觉感知以及一些基础的传感器功能。展望未来,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压力传感器、光学图像传感器等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室内导航、拍照防抖等方面。
然而,海信通信产品规划总监刘刚先生表示,尽管现阶段从技术角度来看,此类传感器已经具备量产条件,但究竟是否适宜在手机上加以应用,“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时间验证的问题”。
尽管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传感器种类的不断扩充,诸如体温感应、体感交互、脑电波控制、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将不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之中,但唯有当这些技术达到足够成熟且价格亲民,并在移动终端市场得到广泛普及之时,它们才能真正展现出其商业价值,进而对下一代终端产品的设计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点与NFC技术颇为相似,只有在众多行业巨头的积极参与之下,它才有望成为变革支付领域业务模式的关键技术。除此之外,在医疗健康领域,医生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传感器实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从而改变现有的体检模式;在智能建筑领域,通过室内定位技术了解人群密度,进而调整特定区域的温度设定,这些应用场景的涌现,使得众多业内人士意识到,在这一领域内实际上还有着大量传统观念可以被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