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中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4-05-31 工业品商城22
核心提示:关于第一轮工业革命的起点问题,许多专家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时间轴定格在1781年,这一年英国工程师詹姆斯·瓦特成功发明了蒸汽机。然而,通过对历史记录的详细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瓦特的这项重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那个时期并未能立即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当时设计的蒸汽机所需的燃料和产出的动力并不符合经济效

    关于第一轮工业革命的起点问题,许多专家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时间轴定格在1781年,这一年英国工程师詹姆斯·瓦特成功发明了蒸汽机。然而,通过对历史记录的详细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瓦特的这项重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那个时期并未能立即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当时设计的蒸汽机所需的燃料和产出的动力并不符合经济效益,难以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直至183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并建设铁路网络,蒸汽机的成本效益比才达到市场普及的水平,从而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工艺流程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关于自动化技术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自1969年首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问世以来,自动化技术便开始萌芽。然而,真正实现普及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对各类物资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今,当我们谈论智能制造时,实际上并非全新的科技概念,而是在周围环境已经成熟的基础上顺应大势所趋。

那么,推动这种大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首先,随着自动化技术日渐成熟,设备制造商需要提供具备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其次,消费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交货速度加快以及利润率降低等因素,使得自动化系统不得不走上整合之路。此外,市场的产业化趋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性架构已然成为自动化设备的必备特性之一。

    整合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仅仅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自动化与智能自动化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能力。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大多仅限于执行各种预设操作,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相比之下,智能自动化制造系统需要在设备底层植入软件架构,以便能够实时采集设备运行信息,并逐步积累形成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将作为制造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虽然这些系统通常都宣称具备强大的分析功能,但往往忽视了样本数据的数量和准确性。如果依据过少或者不准确的样本数据做出的分析和决断,那么其质量必然无法得到保证,更遑论实现真正的智慧自动化。

    除此之外,硬件供应商的专业咨询服务同样至关重要。由于制造业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定制特点,食品行业所需的设备结构与汽车行业截然不同,制鞋厂与面板厂的专业领域也大相径庭。即使在同一产业内,企业文化、工厂规模以及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生产设备在自动化升级至智能化过程中的巨大挑战。因此,硬件制造商不仅需要承担供应角色,还需要凭借过去长期积累的垂直应用经验,成为最佳的咨询顾问。

    展望未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替代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取代手动,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升级。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智慧化工业革命,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需要对其有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