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然崛起为一个实至名归的装备制造大国,然而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其机器人产值仅占据了9.6%的份额。从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日本每1万名生产工人便配备了超过1700台机器人,意大利则为1600台;反观中国,每1万名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尚不足90台。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以及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的实力,其中部分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然而,作为一个产业,它需要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支持。相较于国外,经过约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机器人生产商相较于从事国家大型支柱产业的企业,更难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
尽管在某些领域的机器人研究取得了较为迅速的进展,但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并不尽如人意。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指出:“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在机器人制造领域进行了大量科研工作,三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例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经成功将机器人推向产业化,并成立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此外,还有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依据企业需求研发了众多机器人产品,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滞留于实验室之中,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获取各类优质资源时也面临诸多困难。鉴于中国制造业大国和强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其地位极不相符。
与此同时,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亦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景泰透露:“我国每年有40余名研究生毕业,但真正投身于机器人企业的人数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自本科阶段起便开始接触机器人专业知识,硕士、博士阶段甚至学习长达六七年,然而大多数人最终选择离开机器人行业。不仅是我所在的单位存在这种现象,清华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知名学府及科研机构也面临着类似困境。”
行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直接关乎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真正崛起。刘景泰建议对机器人部门和传统型部门的薪资待遇加以区分,以彰显研发人员的价值。
“当前阶段,我们必须致力于推进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机器人企业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虽然在质量方面已能够媲美海外同类产品,但若希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则须以更为实惠的价格出售,方能迎战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尽管我国基础工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许多重要的原材料仍无法自给自足,不得不依赖进口,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国外厂商采取了降低整机售价的策略。如今,购买一台国外品牌的机器人,相较过去已经变得更加经济实惠。然而,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以及二维检测设备等元器件的价格仍然昂贵,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在降低成本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利润率微乎其微,因此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实力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机器人进行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