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动化所)创建于1961年,其创立初期曾作为一个享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社会服务;然而从1978年起,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自动化所开始试行有偿服务,并逐步减少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到了2001年,自动化所成功进行了体制改革,转变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实现了自负盈亏;而在2005年,伴随着上海电气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自动化所正式成为上海电气的全资子公司。
在自动化所的早期历史中,其主要致力于电机及其电力拖动应用研究,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天津传动研究所共同享有业内盛誉,当时更有“北天传南自动”的美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自动化所紧跟科技潮流和市场导向,将自动化工程领域中的轨道交通、桥隧自动化、环保自动化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业务纳入公司发展的重点范畴。历经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之下,自动化所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由1980年的86万元跃升至2012年的11654万元,净增幅高达135.5倍,为提升我国自动化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认为,自动化所的角色定位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则要协助集团公司孵化新的企业,并作为集团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自动化所与集团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关系,在助力集团孵化新兴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借助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动化所常务副所长、教授级工程师张玉龙向记者表示。据了解,自动化所曾经成功孵化了一家专注于生产地铁牵引系统的公司,由于发展轨道交通业务的需求,该公司最终被集团收购,每年可为集团带来超过9千万元的净利润。此外,2012年集团还与法国施耐德携手成立了一家建筑节能合资公司,其中方技术骨干均来自自动化所。
依托上海电气的强大背景,自动化所不断深化与各大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紧密合作,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并以此构筑了自动化所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日益加速,新技术、新经济增长点层出不穷。自建所以来,自动化所已累计完成科研产品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达2800多项,申请专利90余项,其中包括10项发明专利,共有24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地方科技进步奖、创新奖、新产品奖等荣誉。目前,自动化所拥有员工近200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比高达72%。具有高级职称的员工共计35名,其中包括6名教授级高工和2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此外,自动化所还拥有十多位国家级科技专家和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同时,自动化所与上海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的《电气自动化》杂志,亦被科学界公认为核心学术期刊。
张玉龙副所长向记者透露,自动化所深知技术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始终重视人才高地的建设。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招聘应届毕业生,并从中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从外企引进优秀人才,促使他们“回归”,同时也欢迎海外学子的加盟。为了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2012年我们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激励和考核制度,旨在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行“能者多劳”的机制,根据市场效益给予相应的提成奖励,以激发科研人员尽早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同时,集团的资金扶持和市科委的技术基金为自动化所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