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响应五部委关于深化内部管理改革、降低经营风险的指令,并同步配套集团整体实施方案,我所属下的自动化研究所于2011年4月正式组建内控手册推广小组及后续执行团队,启动了一系列深度培训课程及评估会议,依据《公司内控手册》细致地排查各项规章制度中的潜在缺陷,明确内控规范,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鼓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合力编制《制度汇编》,自2012年4月15日起开始试行,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内控制度审查小组。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内控管理体系已初见成效,“遵循制度流程运作,显著减轻了企业的压力,提高了运营效率,例如市场部通过严格遵守内控制度,成功实现了对客户资源和资金的高效管理。然而,制度的落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持续调整和磨合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为了管理而管理。今年,我们的重心在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化建设,力求实现每个管理环节的优化。”张玉龙先生向记者透露。
凭借上海电气雄厚的产业背景以及我所属下的技术实力,“十二五”规划期间,自动化研究所将专注于以下三大战略方向。首先,通过单机自动化技术,全力支持集团的自动化进程。其次,通过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扩大我所的主营业务规模。最后,借助现代服务业的力量,提升我所的盈利能力。
在具体业务方面,我们致力于在未来3至5年内,在环保自动化领域,特别是以机器人为主导的工业智能化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所研发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和柔性生产线。2012年8月,我所在“空调压缩机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自主研发项目中荣获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颁发的《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同年9月,我所成功创建了“上海智能制造装备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我所还成为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
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各国纷纷提出“回归制造业”的产业设想,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我国预计将于2015年面临“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促使工业智能化建设的加速进行。种种迹象显示,机器人行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据国外研究机构预测,目前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0亿至80亿元人民币,而成套产业的规模则高达800亿至1000亿元人民币。
面对国内众多机器人开发企业高喊“国产化”的热潮,我所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在产品种类方面,我们倡导差异化竞争策略,在标准化机器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装备需求,着力研发个性化机器人,从单臂到多臂,以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力资源。张玉龙先生表示:“农业机器人和医院护理机器人将是我所未来重点发展的两大方向。”在技术层面,我们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求与海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机会,在技术上互通有无,实现商业利益的共享。”张玉龙先生坦言:“要掌握尖端核心技术,我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不仅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更期待能获得集团或投资方更为有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