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行出口导向和依赖劳动密集型经济战略以来,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里实现了强劲增长。然而,近年来,欧美各国逐渐转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趋势无疑将对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低端制造业模式造成严重威胁。不过若中国能够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积极应对全球市场对制造业提出的挑战,那么智能制造模式或许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改革的关键力量,从而带来诸多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并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其次,它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逐步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且效益低下的小型规模企业;最后,它将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逐步向信息化、科技化及自动化方向转型升级。
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深远影响。虽然从全球范围看,除了美国外,包括日本、韩国、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机器人使用率的提升并未导致失业率的同步攀升,但回顾欧美等国的工业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工会和其他劳工组织为了维护工人的就业权益,曾坚决抵制过企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进程。在中国,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机器人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并非作为辅助性劳动力,而更多的是扮演着替代性劳动力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度上涨,使得部分企业选择采用机器人的初衷便是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更应做好防范其可能对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的充分准备。当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综合素质尚难以适应智能高端制造模式的需求,整体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为此,政府在全力推进高端制造的同时,有必要加大力度提升劳动力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否则,尽管机器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却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停歇或休息,产品质量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从而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一台机器人便足以取代2至4名产业工人,具体数量因企业实际情况而异;此外,机器人无须休息,可全天候24小时连续作业。再次,机器人便于制定和执行生产计划。由于机器人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只需设定相关参数,它们便会严格遵循指令进行操作,因此生产计划的安排变得异常清晰明了。第四,机器人能够缩短产品的改型换代周期,降低相应的设备投资。相较于专用机床,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修改程序来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需求。在产品更新换代之际,仅需依据新产品的设计重新配置相应的工装夹具,无需对机器人本体做出任何改动,只需调整调用相应的程序命令即可实现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第五,机器人能够将工人从各种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从而拓展企业的经营领域。第六,机器人代表了工业自动化的最高水准,彰显出企业卓越的加工实力和研发能力,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