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电网能否大规模接入新能源电力与保证电网稳定性?

   2024-06-05 工业品商城28
核心提示:在名为“未来电网及电网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36次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他们普遍认为,自当下至2050年期间,我国电网正处于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过渡阶段,能否在高效运行、安全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上应对各种挑战,关键在于储能、输电、调度配置等相关技

     在名为“未来电网及电网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36次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他们普遍认为,自当下至2050年期间,我国电网正处于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过渡阶段,能否在高效运行、安全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上应对各种挑战,关键在于储能、输电、调度配置等相关技术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未来,新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成为电网输送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分散性等特性,使得其融入传统电网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对此,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肖立业表示,各类可再生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同时还具备储能功能。而中科院院士周孝信则强调:“在电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电网发展应注重国家骨干输电网与地方输配电网、微网的有机融合。”

    周孝信详细阐述了我国未来电网发展的方向——既要满足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需求,也要适应清洁煤电、核电等集中发电基地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分布式能源电力的开放、微网的发展以及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需求。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涌认为,我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未来电力负荷中心地区仍将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他预计,直至2020年,我国仍将存在大规模的电力远距离输送需求。

    据对我国未来电力发展和输电需求的初步估算显示,按照未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用电8000千瓦时的标准计算,全国用电总量将达12万亿千瓦时,全国发电等价装机容量将达到24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占比41.6%),其中四分之一将用于西电东送,此外还包括西部水电、风电和光电等,因此西电东送的整体规模仍然相当庞大。

    针对远距离输电的难题,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研究员汤广福提出,直流电网技术将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例如,东北西北地区的火电、风电可通过局部电网、直流的方式输送到“三华”地区电网。

    与会专家预测,从现在起至2030年,我国输电骨干网仍将基本维持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模式。然而,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高科技研发的有力支撑下,有望催生出全新的输电技术,从而推动输电方式的创新突破。根据技术突破程度的差异,未来可能呈现出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模式,继续沿用现有发展路径;另一种则是多端高压直流输电网与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网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倚重于相关先进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技术经济优势的对比。

    随着交流大电网所面临的安全稳定性问题愈发突出,直流电网在此背景下成功地从技术层面攻克了交流电网的固有缺陷,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未来电网的可靠性。对此,肖立业先生明确表示,输电网向直流方向的转变将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趋势。

    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我们应当设立一项名为“直流输电装备及系统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以此为我国新型电压源直流输电系统以及新型直流断路器等设备的研发与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鉴于未来能源电力结构的转型对于配电系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专家们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设立另一项名为“电力系统先进储能系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重点关注并解决电力系统(包括电动汽车领域)中迫切需要应用的新型蓄能电池、大规模压缩空气等储能系统的集成机理与设计优化问题,为储能系统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以及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