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对于智慧产业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便已经有众多学者加以阐述。这种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久远的欧洲时期,尽管其内涵与“创新产业”或者“创意产业”有所类似,然而其涵盖的范围却更为宽泛。智慧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逐步渗透进各行各业,对于制造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其推动作用堪比火车头带动整列车前进的力量。
经济学领域内著名的学者郎咸平先生,将智慧产业誉为“第四产业”,意指其为企业以及其他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前,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求之际,智慧产业摒弃了过去那种大工厂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粗犷式生产模式,转而以低能耗、高效率、灵活性强、简洁明快为特点,成为了引领未来工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根据某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数字化设备普及率仅为28%,相较之下,日本的这一数字高达83%。与全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传统制造业往往以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利润回报。如今,这些企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正在逐步走向边缘化。
产业升级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就制造业工厂而言,设备升级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制造业的整个流程包括生产、物流、装配、检测等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相对易于实现标准化,而其余三个环节则较为困难,尤其是在检测环节,定制化的需求较大。
总的来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检测状况大致如下:大部分企业仍然依赖人工检测,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主观误差率较高,同时也难以实现全面检测;质量数据尚未实现电子化,无法进行多次利用;由于人们对单调重复工作的厌恶情绪,使得检测岗位的招聘变得愈发艰难;即便配备了半自动的检测设备,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迫切需要自动化检测设备的行业包括:汽车及其零部件、纺织机械、磁性材料、电子产品、刀具、五金制品、钢铁材料、药品、食品饮料、印刷品、手机、轴承、带轮、日用化学品等等。由于产品种类繁多,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标准化检测设备捉襟见肘,唯有采取定制化策略,方能紧随产业升级的步伐。
定制检测采用精密检测仪器,这类设备已非批量生产的普通工业产品所能比拟,它是专门针对被检测对象“量身定制”的自动检测仪,犹如一台追踪摄像机,实时、准确地反映被检测对象的各项数据,因此亦被誉为“检测机器人”,能够按照操作者设定的指令,自动完成检测任务。
在充分理解制造业工厂检测难题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的定制检测设备具备以下显著价值:能够取代大量检测工人,大幅度节约检测成本,降低人员管理难度,为在线检测提供配套服务等等。因此,该类设备日益受到制造业的青睐,被赞誉为“智慧产业园区的一朵璀璨奇葩”。
有专家预测,诸如“定制检测”此类的自动化设备必将成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而智慧产业也将全方位地服务于中国制造业,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增添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