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一季度,无论是用于制造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制品以及建筑材料等高耗能行业的电能消耗量都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而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角度来看,尽管总体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但降低速率已经逐渐放缓。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如粗钢、水泥、平板玻璃、乙烯以及十种有色金属等被称为“两高一资”的产品产量均有显著提升,这无疑加大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压力。
从地域分布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的阶段,大规模且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工业重大项目依然是该地区投资的重心所在。已经建成的一大批煤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项目的产能正在逐步释放,这无疑会对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导致工业用电量的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使得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工业节能减排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工业结构重化的趋势仍在延续。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月份,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8.2%,而重工业则达到了9.1%。自2012年8月以来,重工业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快于轻工业。与此同时,重工业用电量在整个工业用电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这种工业结构的不断重化无疑将对节能减排产生制约作用。
推动结构节能的政策空间正在逐步收窄。曾经作为推动结构节能的重要手段的“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如今在深入推进相关工作时面临的困难也日益加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已经几乎没有淘汰落后产能的余地,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也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和潜在风险的限制。
从节能减排的标准来看,我国已经发布了包括粗钢、焦炭、水泥在内的共计54个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以及覆盖30个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然而,目前大部分能耗限额标准值相对较低,部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需求。标准的滞后将严重阻碍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
展望未来,鉴于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历史经验,预计将出现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为主导的投资高峰。同时,我国还将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期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也将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无疑给二季度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二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有可能出现小幅反弹。
具体来说,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保持企稳回升的势头,随着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例如一季度我国铁路基建投资同比大幅增加了28%,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浙北至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仍有可能保持高速增长,从而使得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
自本年度开端以来,我国多个地区持续遭遇了长达数日之久的“雾霾”极端气候现象,使得我国的空气质量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也引发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借鉴于已有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往往都会成为推动区域性或流域范围内的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契机。
在探讨对于节能减排问题的政策建议方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赛迪研究院)提出了诸如提高高耗能产品及项目的门槛审核标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管执法力度、以及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同时,我们还需尽快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淘汰落后产能。此外,我们还应积极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从根本上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切实落实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这将有助于推动工业节能减排事业的良好发展。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努力提升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水平,实施电机能效计划,推行涉铅行业绿色发展计划,以期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惠民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等四大类工业品的推广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