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马增荣先生阐述,对于机电制造行业来说,致力于发展物流业,依托服务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对于企业挖掘潜在的“第三利润源泉”,降低总体物流成本,提供额外增值服务以及提升工业增加值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此次研讨会上,马增荣先生以海尔集团为例,生动地描述了现代企业对物流的高度重视。他引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话语,强调了运输仓储费用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即产品在海外停留的每一天都会带来高额的开支。
马增荣先生进一步指出,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物流视为衡量供应商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因为物流环节所倡导的“零库存”理念,要求产品必须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合格率和准时率。
针对当前许多企业仍在自行摸索如何进行物流运作的现状,马增荣先生提出了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建议,他认为,企业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生产及销售领域,而非纠结于物流问题。他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在汽车行业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同时,众多大型物流公司背后都有着汽车生产集团的支持,例如,安吉汽车物流(上汽集团)、一汽物流(一汽集团)、长安民生物流(长安集团)等等。
马增荣先生计划首先在机电制造业分享汽车入厂物流的成功经验。他解释道,由于零部件物流被誉为汽车物流的金字塔,其难度最大且具有批量大、数量多等特点,与此相适应的机电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与汽车行业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与尚未充分开发的机电制造业物流市场相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汽车物流已基本构建起为客户提供全程服务的体系。
马增荣先生深信,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高达18%,远超欧美国家的10%左右和日本的近5%,因此,中国物流成本的优化空间极为广阔,应当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他将物流成本比喻成一块“湿毛巾”,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总能够拧出其中的水分,从而产生效益。例如,通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改造,不仅可以降低运输仓储等各项费用,还能有效缩短流程时间、加速资金流动等,推动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这块湿毛巾不仅可以挤出自身的水分,有时还可先去其他地方沾染一些水分,然后再带回原地挤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左新宇在旁边补充道。这也表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在自身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间社会资源的共享。
他指出,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业务正在逐步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行业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行业。例如,汽车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显著高于物流行业,诸如给轮胎安装轮圈、进行动平衡等工作,虽然并不具备极高的技术门槛,但过去这些工作通常需在汽车企业内完成组装和测试,现如今,此类工作在物流公司便可轻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