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机器人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然而在业界观察者眼中,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在学术研究、产业化以及实际应用等环节上,似乎存在着研发机构与市场需求两相脱离的无奈现状。例如,7月28日出席重庆市机器人产学研用校企对接会的重庆信奇建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前行便明确指出,机器人技术的运用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一观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国内,以高等院校为主导的研发机构与真实的市场需求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此次会议上,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处副处长谢正茂同样坦言,尽管重庆市拥有众多且卓越的科研成果,但其中部分科研成果未能及时投入市场,或者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此外,王瑞还进一步指出,在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重庆的许多制造业企业都渴望引入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改善企业陈旧的生产模式,同时为重庆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契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制造企业虽然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却不知该如何与之接洽,这意味着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机器人生产厂商,导致市场与生产之间的衔接出现障碍。
那么,研发机构应如何挖掘机器人产业的潜在价值,而市场又能否轻松地找到所需的机器人产品呢?产学研用的校企园区对接或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途径。在近期举行的重庆市机器人产学研用校企园区对接会上,来自中科院等六家科研机构的代表对外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机构还与部分机器人生产公司共同开发机器人产品。据商报记者了解,此次参会的三十余家企业中有十家企业及研发机构表达了合作意愿。例如,当天佛山家腾电子重庆分公司便与重庆邮电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机器人导航系统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王瑞表示,本次对接会是重庆市机器人产业首次举办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他期待这次活动能够实现研发机构、制造商、使用者企业以及工业园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今年四月底,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涵盖了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校企共计五十三家单位。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解决各大企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的困境,通过整合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领域的相关资源,推动重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王瑞如是说。
"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针对各细分化市场,均存在着丰厚的商业机遇。"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的秘书长王瑞清晰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事实。因此,那些愿意投身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家们,不仅应该聚焦于机器人产品本身,更应该深入了解并把握其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位于重庆的某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便是成功地将模型构建与计算机编程相融合,使得孩子们能够自主设计他们的机器人。这种相对简易的机器人,通过编程设定,甚至可以规划出机器人的行进路径,深受广大家长及学生的喜爱。家长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机器人既能帮助孩子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而学生们则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据该公司的副总经理袁小琼透露,自2006年涉足机器人行业以来,他们的业务规模已从最初的不到40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迅速增长至如今的每年超过5000人次。
王瑞进一步指出,"除了机器人本体的生产制造之外,其相关配套产业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例如,目前在重庆地区,生产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数量明显不足。此外,西南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室的主任王宇俊教授也深感困扰,由于重庆市场缺乏诸如高性能电池、碳纤维、轻金属等用于生产机器人的原材料,这无疑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重庆市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但企业仍需谨慎进行投资决策。首先,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例如在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于那些能够替代人力的生产环节所需的机器人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其次,需要积极与具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建立联系,并尽可能采用特殊定制的方式来实现销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