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应紧握国家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感器需求剧增的机遇,奋发图强地发展自主创新的国产传感器,加大科研投入,并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此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
伴随着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产业的勃兴,传感器产业已然成为了全球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竞相角逐的焦点之一。近些年,我国传感器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应用模式亦日益完善。然而,由于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导致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出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市场格局。传感器技术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推进的瓶颈。
传感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被誉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得以大幅拓展,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传感器堪称现代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电子设备,以物联网为例,在感知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这三个环节中,传输层和应用层主要借助于计算机、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技术路径较为成熟。而由传感器系统构建的感知层则主要负责物联网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是物联网的基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产业的繁荣程度。而在汽车领域,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电子锁的普及。
然而,对于我国传感器产业而言,却存在着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的传感器种类仅约6000种,远不及国外已达到的20000多种,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中高端传感器的进口比例高达80%,传感器芯片的进口比例更是高达90%,国产化的缺口极为巨大。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前沿技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国家重大装备所需的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国外常常对我国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
正因如此,许多关键设备的传感器无法在国内生产或者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无法达标,进而使得我国其他与传感器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展望未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应当充分把握国家大力推行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感器需求激增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地发展国产传感器,加大科研投入,并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此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同时,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盲目地追逐国外先进技术,否则只会使自己始终处于落后于国外同行的境地。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眼光,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