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位于First Wind公司的两座已完成升级的风力发电场,共搭载了123台涡轮发电机,它们的发电效率较以往提升了3%,相当于每台涡轮发电机每年可额外产生高达12万度的电力。这无疑将为这两个风力发电场每年带来超过120万美元的新增收益。
在医疗卫生领域,通用电气(GE)与曼哈顿区的西奈山医疗中心缔结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该院就诊的患者会领到一款富有科技感的黑色塑料腕带,此腕带上装载有精确的位置定位芯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同时,病床及医疗设备上亦配备了相应的传感器,使得医护人员得以实时掌握患者、实物资产以及治疗过程的动态情况。此外,GE所研发的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也成功地整合了病床分配、科室流程、患者流程、运输调度以及设备管理等多项功能。相较于传统医院,GE的这套系统极大程度地缩短了急诊室患者从入院安排至入住病房所需的时间。
物联网,即物体与物体间相互连接的互联网。借助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先进的信息感知设备,将实体物品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实现信息交互与通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包括机械设备在内的各类物体进行精准识别、定位追踪、监测控制以及高效管理。
这个理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凯文·阿什顿于1999年在宝洁公司的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出。彼时,他作为宝洁的助理品牌经理,积极倡导运用RFID技术来优化宝洁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久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赞助下,他创立了名为Auto-ID的RFID研究中心并出任执行总监,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球化、标准化且开放性的系统,使RFID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值得一提的是,沃尔玛成为了首家将RFID技术引入实际商业运作的企业。早在2003年11月,沃尔玛便邀请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共同实施一项识别与跟踪电子标签的系统,旨在有效降低库存水平,确保商品供应充足,从而提升销售业绩。
物联网理念的萌芽也逐渐显现。例如,韩国LG集团于2000年率先推出了互联网冰箱项目。这种新型冰箱具备与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会自动提示用户哪些食品已经过期应当尽快食用,同时还会根据用户需求推荐购买新产品。
直至2008年,人类社会方才在某种程度上步入了“物联网时代”。这一年,接入互联网的物体数量首次超越了人类总数。然而,当时的物联网主要涉及的仍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家电,如家用电器、家具、衣物、交通工具等。
尽管物联网对众多企业具有显著的潜在优势,但在过去多年中,其在更广范围内的推广进展相对较为缓慢。即使是沃尔玛,其最初的RFID计划也仅得到了吉列、惠普、宝洁、联合利华和雀巢等八家大型供应商的支持。
电子标签高昂的售价成为供应商们抵制这项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00年前,每枚标签的成本始终维持在1美元至2美元之间,直至2000年后才逐步降至1美元以下。与沃尔玛相比,供应商规模大小不一,对于电视、游戏机这类大型供应商而言,标签成本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对于牙刷等小型商品供应商而言,电子标签的成本则显得尤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