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促使机器替代人工的第一个驱动力在于机器能完美地胜任人类无法胜任或者不愿胜任的任务。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大主因:第一,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时代,特别是对于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如今,80后和90后已经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相较于60后和70后,他们对工作的期望更高,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那些薪资水平低、工作内容单调重复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职业,从而导致了低技能工人的供应不足。尤其是在每年的年末和新年期间,这种“民工荒”的现象在沿海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许多雇主更倾向于使用机器人来取代这些低技能工人。
其次,工业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提高。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在逐年攀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同时,由于低技能工人的供应不足,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城镇职工。
另一方面,机器人本身的价格也在持续下滑。机器人售价的降低并非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由于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厂商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线,以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和售价。例如,ABB公司之后,安川和库卡也相继宣布在中国建立生产线,并预计在2013年实现投产。据估计,这两家公司在中国的最终年产量将达到11000台,相当于201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的近一半。此外,川崎公司也在2012年12月24日宣布计划在中国建立生产线。
综上所述,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期越来越短,有些项目甚至只需要短短两年就能收回成本。
推动机器替代人工的第二个驱动力则是产业升级。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它们的经济增速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以日本为例,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6年至197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22%,但在1974年至1991年期间,这个数字却降至3.95%。与此同时,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变化:首先,传统的重化工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缩小,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进程明显加快;其次,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大规模推广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设备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后,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日本70年代初期颇为相似,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紧张、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则需要大量的自动化成套设备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