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这恰恰正是物联网未来所应着重把握的现实运用路径。它并不寻求过于华丽炫酷的技术外观,而是聚焦于为客户带来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优化。然而在整个物体互联领域的发展历程中,企业、行业以及乃至物体自身的智能化都应当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来对待,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展开家用及消费者领域的物品互联探索。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种对于高科技的盲目热衷,更要规避那些为了立项而生搬硬套的情况发生。尽管当前物联网并未达到预设的爆发性增长速度,但核心问题在于需求挖掘尚未充分。寄希望于政府短时间内的市场刺激,恐怕会产生类似拔苗助长式的后果。倘若缺乏真切需求基础和具备可行性的商业运营模式,那么立项的项目就可能如同服用伟哥过后的少年,看似强壮却无法持久。从各地政府主导的各类物联网立项便可窥见一斑。
关于物联网产品制造环节,我们不妨借鉴早期个人计算机(PC)产业的成功经验。PC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进步,关键在于其采取了模块化分工以及全球化供应链策略。回想三十年前的电脑市场,各种指令集、多种CPU层出不穷,硬件之间相互不兼容,操作系统平台亦繁多复杂。其中,Intel的X86架构和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仅是诸多选择之一。此外,还有Powerpc、Alpha、MIPS等多种指令集,各大厂商纷纷对Linux进行各自的修改,甚至连Windows也存在X86版和Alpha版两种不同版本。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业界逐渐达成共识,形成了统一的供应链体系:核心CPU由Inte d和AMD供应;操作系统则由Microsoft提供;联想、戴尔、惠普、海尔、神舟等品牌均采用相同型号的处理器、相同配置以及相同的操作系统。这使得用户体验趋向标准化。
如今,RFID行业也正逐步步入类似的分工阶段。芯片主要由源讯(RF)、英飞凌(Infineon)、ARM等知名企业提供,同时还包括ARM主板、Linux操作系统等配套设施。产业链分工明确,各方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研发CPU、射频芯片、显示屏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各个环节。这种分工合作方式有助于避免大量重复劳动,统一系统和数据格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最终,我们有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类似于电脑、手机行业的逆袭。
尽管物联网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大规模应用仍有待时机。正如刘备所言:“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物联网的广泛普及尚需时日,我们需要耐心等待,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便在合适的时候抓住机遇,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