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医学领域所采用的治疗措施本质上反映出对于人体认识方面的严重不足,期望通过"科学研究来取代人类本身所具备的自动调节功能"。享有盛誉的俞梦孙院士言辞铿锵有力地宣称,"如今应当回归至人类的整体范围,探寻并着重从人体功能形态的调控角度出发展开疾病研究。"
深入理解生命特性,珍视生命价值,借助现代尖端科技力量,以人类自身所蕴含的潜能调整疾病的发生过程,正是健康物联网概念孕育及发展的核心理念所在。俞梦孙院士坚信,健康物联网乃是对整个人生历程中个体健康状况的一种全面且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是基于系统论思维方式对待人类健康的态度和策略,旨在以人类为核心,维护并提升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终极目标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并非仅局限于工程技术层面,更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开放式综合体系。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委会秘书长宋瑜研究员明确指出,"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健康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优先考虑提升或恢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我调节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疾病本身"。她进一步阐述道,"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物联网则是实现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通,极大地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范畴"。
宋瑜研究员特别强调,健康物联网是由各类数据采集感知终端设备、近距离及远程网络传输系统、健康云平台、健康数据存储处理运算中心、健康智能专家系统、医疗专家团队、被照护者及其家属、服务模式及管理人员、社会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政府服务系统等多方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体系,"它本身便是一个人文与科技紧密交融的开放式复杂系统"。
俞梦孙院士深信,人类拥有强大且多层次的自组织能力,即在充分获取负熵流输入的前提下,系统能够自主地趋向"目标点"或"目标环",这种能力正是人体保持并促进健康的关键因素(通过序参量实现)。同时,自组织系统动态内稳机制的存在(同样通过序参量实现),成为人体健康适应环境的基石,也是自组织系统自主趋向"目标环"的具体表现。
宋瑜研究员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她认为人体的"自组织系统"与健康物联网系统的互动和信息传递、处理过程,将通过对人体健康指标的全方位采集和分析,重新审视序参量的重要性,从而在生命健康的时空结构转变过程中,全面展示出人体全生命周期、动态的健康状态,将我们所熟知的疾病从静态的"病"拓展至动态的"态",使之从"孤立"变为相互"关联",将我们传统医学的分析方法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大数据处理。
俞院士详细解释道,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相当于持续不断的应激源(Stressor),而包括病理性重构在内的整体失衡状态,则是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必然结果。我们初步发现,人体微循环功能实际上便是人体自组织系统的序参量。当生理性应激反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时,便会引发身心失调现象,再加上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遗传缺陷,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他坦言,"慢性疾病正是人体应激反应的直接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