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汽车工业和电子制造业无疑是其使用范围最广的两大行业,这两个行业所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占据了总体的59%。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工业和电子制造业恰恰是我国近些年来发展最具活力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在我市的表现更为抢眼。据悉,预计重庆市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至少达到100亿至200亿元人民币。
为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重庆市将设立一个专门的机器人协调领导办公室,同时组建一个由研发、制造、应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组成的行业联盟。此外,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全力支持重庆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重庆市计划构建“一个基地、三个功能区”的格局,根据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三类不同的功能定位来规划产业园区。其中,“一个基地”指的是覆盖全市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三个功能区”则分别为位于两江新区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配套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的服务机器人功能区,以及璧山工业园的特种机器人功能区。
然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并非所有有意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地区都能够如上海、重庆那样制定出明确且具体的规划方案,大多数产业园区的规划工作仍处于研究阶段。
有趣的是,在众多机器人产业园的宣传材料中,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IRF(世界机器人联盟)的预测:“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3.5万台,较之于2011年实现60%的增长率。而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将达到20万台,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各地纷纷启动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建设项目,希望抓住这个有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机遇。根据已公布的各地规划中的机器人产能目标来看,这些目标已经基本与2015年全球的总需求规模相匹配。然而,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四位的机器人制造商中,尚无一家来自中国。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年来曾迅速崛起,但随后又迅速衰退的新兴产业——风电和光伏。以光伏产业为例,几年前,在对这种新型能源美好前景的热烈期待和追捧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光伏投资热潮。数据显示,当时全国31个省份和自治区几乎都将光伏产业视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在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致力于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城市建立了光伏产业基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双反”政策带来的外部压力与产能过剩问题的内部困扰在不经意间交织在一起,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瞬间陷入寒冬,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短短数年间,光伏产业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再从巅峰跌入低谷,最后艰难复苏的历程,这一过程堪比传统制造业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生命周期。
如今,机器人产业再次站在了发展的起跑线上。尽管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建设和一哄而上的现象。然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朝阳产业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是否可以寄予期望,机器人产业将不再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而是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