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3月颁布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来,国家已经明确表示在未来五年内,将努力攻克一系列智能高端装备的技术难关,同时着力发展壮大一批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的高技术核心企业。
紧接着,国务院于同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应重点关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以及其关键零部件等相关装置的开发与推广。展望至2015年,我国期望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装置及零部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并且全面掌握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预计到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需求量将高达3.5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16.9%,从而使我国跻身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之列。
在张炜先生看来,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若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分得一杯羹,无需直接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交锋,而是可以选择从那些尚未被外国企业涉足的非主流行业领域入手。他解释道:“尽管外国企业在某些市场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特殊行业是他们尚未触及的,这无疑为尚处起步阶段的国产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黄约总裁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机器人力传感器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传感器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部件之一,它能赋予机器人更为灵活的运动能力,通常仅适用于高端机器人。然而,由于整个机器人力传感器市场的容量相对较小,宇立仪器公司自2011年初便开始投入研发力量进行这款传感器的研发工作,在此之前,这类产品始终由美国ATI公司独家垄断。值得庆幸的是,自2012年起,宇立的产品成功获得ABB认证,并于2013年4月份正式成为ABB的供应商。
黄约自豪地表示:“今年4月份的订单数量已达到了20套力传感器,未来还将持续增长。”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产品已具备部分取代ATI的实力,且价格相较ATI更为亲民,每套售价约为3000美元,批量生产后还有望进一步降低价格。
除了以上优势,国内机器人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的表现同样令人欣喜,相比之下,国外机器人企业的人工服务费用往往按小时计费,交货周期亦较长,这些都为国产机器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然而,张炜提醒道,国内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仍需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步伐。以迈科讯公司为例,虽然其主要产品的生产环节均采用外包模式,但在软件开发工程师方面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张炜坦言:“从事机器人研发的企业通常不会寻找单纯的软件专业人才,反而更倾向于招聘具备设备和数控专业背景的人才,因为他们既了解机器人的运作原理,又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然而,此类人才的稀缺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制定长期的人才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