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24-06-19 工业品商城28
核心提示:根据IFR的最新研究数据,2002年至2010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呈现出每年平均9%的显著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量达到了惊人的22,600台,相比于2010年,同比增长率高达51%。这使得中国成功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有望在2014年跃升至全球首位。就工业机器人

    根据IFR的最新研究数据,2002年至2010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呈现出每年平均9%的显著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量达到了惊人的22,600台,相比于2010年,同比增长率高达51%。这使得中国成功超越日本和韩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有望在2014年跃升至全球首位。就工业机器人的飞速发展而言,王田苗先生认为,其核心驱动力主要源自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在中国人口结构逐渐步入老龄化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一线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趋势已然无法扭转,而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设备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市场份额将会稳步提升。

    其次,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国际间竞争愈发激烈的新战场,客户定制、柔性制造、成本效益以及全球资源整合等各个环节,都成为了各国制造企业竞相角逐的焦点所在。而通过运用工业机器人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再者,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工业机器人在军事、精细外科手术以及危险作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步得到拓展,而在这些领域,工业机器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领先、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这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北京华美金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武如是说。

    市场需求的急剧膨胀必将催生生产研发的紧随其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中国至今仍未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培育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目前,大约60%至80%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科(FANUC)以及安川电机(YASKAWA)四家巨头所垄断。针对这一困境,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规模化市场和应用,乃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100台仅仅只是一个起点,500台勉强能够维持平衡,唯有达到1000台以上,才能够在该行业获得盈利。究其原因何在?当前,国外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唯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与国外品牌相比,价格上方可具备优势。”王田苗先生坦言,汽车、电子装配、化工、物流等诸多领域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极为旺盛,政府应当将这些领域作为工业机器人批量化应用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主机的成本和可靠性亦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企业的生产线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一旦发生故障,必定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开始涉足汽车零部件工作站或者码垛工作站,但是要想进入汽车生产线,仍然困难重重。这正是因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尚待提高。

    专家们指出,首要问题在于路径选择。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所选择的发展路线各不相同。例如,日本选择了“仿人”的技术路线,并期望将其从工业领域推广至家庭生活领域。然而,由于成本过高且技术过于复杂,这条道路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被广泛看好。相比之下,美国则是从软件开发和嵌入式控制等方面入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