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能建筑”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至今,历经二十载风雨历程,从最初的热烈讨论与争议,逐渐演变为如今的生活必需品,乃至全社会普遍接受并倡导的“建筑必智能”理念,已然成为建筑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有力地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此分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本刊特邀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先生接受专访。黄久松会长作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及发起人之一,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崛起。然而,面对这些成就,他却淡然处之,他表示自己始终秉持着行业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他的网络昵称便是“冲锋号”,寓意为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呐喊助威。
黄久松会长指出,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存在显著差异,若将传统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那么智能建筑无疑可以被誉为激发建筑生命力的“进行曲”。它使得建筑物在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寿命内持续焕发新生机,创造出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简而言之,智能建筑便是运用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建筑业态中的能源消耗设备进行集中化管理,依据终端需求进行合理调配与精准调控,从而实现定向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样化需求。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智能建筑,黄久松会长分享了一个生动案例。多年之前,他曾参观过一家国际知名企业,该公司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对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实施了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构建了一套办公设施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内部员工日常流动办公时产生的工位空缺情况,采用一定比例的工位差额配置方式,而非全员配置,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公司的租金支出。然而,这仅仅是智能建筑的冰山一角,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国外企业早在上世纪便开始应用此类技术,但在国内推广起来仍面临诸多困难。黄久松会长坦言,正是这种现状促使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事业之中。
他强调,智能建筑行业与传统建筑业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水平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筑中,以及如何引导这个行业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始终是他深思熟虑的问题。中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黄久松会长抓住机遇,以“楼宇控制系统”项目研发为切入点,成功推动了1996年“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推广中心”的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成立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二十年来,在该机构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从无序状态逐步走向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工程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一个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人才汇聚、技术领先的新型产业和行业已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