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制定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及《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指示,自“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我们国家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列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进行着重的扶植与支持。
这份规划特别指出,我国将全力攻克一系列智能化高端设备的研发难题,并致力于培养和发展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百亿人民币的核心企业。此外,规划还强调了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以及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以机器人为主导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当前,“用工荒”、“高成本”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这无疑也在“倒逼”那些具有潜力和实力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市场格局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在用工成本大幅度攀升的背景下,采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有助于提高产品品质。
近年来,我国各地省份和城市所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有所上调。其中,广州市的月度最低工资涨幅约为20%,上海则为15%,其余省市的调整幅度则在10%-20%之间。由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较低,毛利率并不理想,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已经严重挤压了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他们不得不转向更加智能、高效的运营模式。
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04年的年装备量仅为3493台,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14978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5%。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普通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也在持续攀升,这使得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领域向普通加工制造企业拓展。例如,我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每年将新增40-60座,相应地,用于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市场也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智能装备行业将步入高速成长阶段。相关行业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25%。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启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每年新安装的 工业机器人数量在5000-10000台之间。尽管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机器人新安装数量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10年便呈现出强劲的反弹势头。预计在2012-2015年间,需求增速将达到30%以上,而2013年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有望达到8.5万台。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机交互式控制、机器人感应系统以及机器人视觉系统的不断完善,将更好地满足用户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专用机器人的装备数量大幅增长。据专家估算,2010-2013年间将有望新安装80000台专用服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主要分布在救护和保安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物流系统、检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多功能移动机器人平台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