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4-06-20 工业品商城18
核心提示:陈小平对此表示,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欧澳等经济体纷纷遵循“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本土制造业繁荣的政策措施。在此大背景之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的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所处的位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教授指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市

    陈小平对此表示,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欧澳等经济体纷纷遵循“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本土制造业繁荣的政策措施。在此大背景之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的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所处的位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教授指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新技术突破日新月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呈现出日益旺盛的态势,尤其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装机量始终保持在每年4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甚至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然而,尽管我国机器人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尚待提高,机器人成本和定价居高不下,机器人性能稳定性有待提升,但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却并非完全由我国企业掌控。

    针对上述问题,王田苗教授建议政府应当在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和定价,进而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时代的早日来临。

    然而,也有部分专家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当前国外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的市场格局下,我国机器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较为有限,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陈小平强调,“智能机器人无疑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也是未来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点。”他进一步指出,面对小批量、多品种以及客户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以及中国众多中小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迫切需求,传统机器人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同时,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无疑是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实现赶超国际领先水平的最佳策略和必经之路。

    据悉,我国已有一批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机器人硬件及其核心部件,例如电机和减速器的研发工作。陈小平表示,“虽然我国的工业基础相较于其他国家仍显薄弱,但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例如探索一条无需依赖传统工业基础的硬件生产道路。”他认为,相较于硬件研发,我国机器人软件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但在大规模研发和应用方面,我们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陈小平强调,“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至关重要。”他以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为例,该公司采用的独特技术路线起初并不受到广泛认可,但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资金支持下,该公司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正全力以赴进行软件开发。这种软件融合了多项尖端技术,能够使机器人在复杂现实环境中完成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旦取得突破,必将从根本上颠覆国际机器人战略格局。然而,国内的科研氛围普遍存在高认同度、低风险偏好以及各自为政的现象,那些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创新理念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支持。此外,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也亟待改善,即便各个研究团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和系统集成,难以产生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效果。

    因此,陈小平主张,“智能机器人若想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需要在硬件研发方面加快步伐,而且还需从国家层面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他坚信,唯有如此,智能机器人才能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