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电力设备企业,他们的境遇可谓如履薄冰。面对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困境,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日益加剧,生产资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亦大幅攀升。在此背景之下,设备制造商们愈发意识到,拓展海外市场乃至走向世界已然成为了他们的必经之路。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企业如何才能在异域他乡满载而归,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于7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电工行业的供需状况并不容乐观。电工行业曾保持年均增长率达30%的强劲势头,然而这种繁荣景象已成历史。去年下半年以来,众多企业的订单数量显著减少,尽管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略有好转,但利润率和产品售价却大幅度滑坡。
白文波指出,电力设备企业不仅肩负着转型升级的重任,还需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无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策略。
实际上,未来企业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适时地走向世界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在大多数企业家眼中,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资金、技术等硬性条件外,投资决策、市场变化、法律壁垒、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局势动荡等诸多因素,都使得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困难重重。
自2012年上半年起,我国电工行业遭遇了罕见的“负增长”现象,电力设备行业如电线电缆、变压器、风机等领域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下滑、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部分设备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原材料成本甚至占据了产品售价的70%,“变压器论斤卖”的现象更是成为了业界的笑谈。
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汪德华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后,产能严重过剩已成定局。中国变压器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市场开拓问题,在努力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
事实上,开拓海外市场并非只是变压器行业所独有的挑战,而是整个电力设备行业共同面临的生存之道。在“微利”阴影笼罩下的设备企业唯有走向世界,打通国际市场,方能在即将到来的“大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迁,电力设备企业走向世界的难度也随之增大。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化解,中国企业在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更是日益加剧,品牌效应薄弱,政策、税收、就业以及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压力也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大全集团总裁徐翔则认为:“企业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乃是大势所趋,未来大全集团在国际市场份额与人才配置上将与国内市场并驾齐驱。然而,具体的实施计划还需依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制定,因为市场风云变幻,充满未知,相应的销售模式、管理创新、本土化战略也须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