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凭借仪器创新与创制项目的实施,北京大学已经成功取得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三项,并因此获得总额高达1.5亿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尽管这些项目在争取国家级大型项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项目成果转化及实际应用方面却显得不够突出。在由学校主导的众多项目中,目前成功得到企业资金支持的项目数量尚属稀少。
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副主任暨北京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向峰女士告诉《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他认为这些项目在现阶段主要扮演着“种子”角色,即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未来争取更多、更大规模的国家项目奠定基础。如果按照这个评价标准来看,那么这些项目无疑都是成功的,因为绝大部分项目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投资,从而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江向峰女士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仅仅依赖那些完全商业化且成熟的仪器来开展科研工作,虽然可以将仪器的各项功能发挥至极限,甚至能完成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是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突破却是极其困难的。”她同时强调,北京大学设备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勇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曾明确指出,要想实现原创,就必须拥有独具特色的科研工具。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确实存在不少教师自行改造、制造实验仪器的现象,然而他们却常常面临着科研成果与考核要求之间的矛盾。许多教师由于受到科研或创新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亲自动手改造仪器,然而这种源自科研需求的行为与后续的商业开发往往缺乏必要的关联。
在当前的体制环境下,“自主改造仪器”并未被视为科研的核心任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也难以跻身主流科研队伍。究其根本,这其实是一个“指挥棒”的问题。
今年五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推广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副司长高静海先生感慨万分地表示,当他走进质量监督系统内相对高端的实验室观察时,发现超过90%的检验检测设备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同样的情况或许也出现在医疗卫生、环保等其他领域。
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蒋士强在同一场合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60%-70%的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都足以应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
优联检测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联”)总裁周剑峰先生参与了部分仪器项目的评审工作。他发现,这些项目在评估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单一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比较,而忽视了对整体指标、系统性能的综合考量。对于仪器使用者来说,他们所期待的是具有全面性能指标的仪器,而非仅限于个别指标的优越。
鉴于过去使用国产仪器的经验教训,优联在为客户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愿意冒任何风险,通常都会优先选用国际主流设备。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促使他们做出上述选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从初次投入的角度考虑,国产仪器或许具有价格优势;然而从长期使用成本的角度出发,国外仪器因其成熟度高、可靠性好以及注重细节处理等优点,使得它们更有可能为企业和用户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