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它的理论核心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从而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制定,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和集约效应。由此观之,智慧城市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无疑是对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精心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政策层面的有利措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奠定了信息消费领域丰厚的市场前景。
如今,中国的经济正逐步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消费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显现。信息消费因其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环保、带动效应显著等诸多优点,已然成为了我国有效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的信息消费规模便已高达2.0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20.7%。其中,软件技术服务消费和信息终端产品的增长尤为迅速,分别同比增长了24.5%和28.7%;即便是通信业务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8.9%。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累计实现交易总额高达49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高达45.3%。据权威机构预测,至2015年,我国的信息消费规模有望突破3.2万亿元人民币,并将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值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消费”的理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去审视、调控和生产信息,通过发展“信息经济”来催生出诸如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能够与智慧建设、“两化”融合相互促进,而且还能与我国发展“新四化”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对于政府和社会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拓展信息消费空间的成熟途径之一。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我国信息消费的蓬勃发展之势已经初具雏形。
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综合性载体,最能体现技术与应用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易于集中展示应用成果,发挥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众多行业部门也纷纷将物联网应用视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予以大力支持。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且建设难度极高的系统性工程,要想真正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关键还在于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服务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平台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管理水平之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消费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纷纷涉足信息消费平台领域,电信企业凭借着丰富的平台运营经验以及独特的资源优势,率先在物联网服务领域展露头角。他们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化产品及应用,充分依托原有业务优势,通过建立强大的能力平台,广泛收集并传播各种信息;充分利用在客户资源、技术创新以及平台运营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加速将虚拟信息转化为实体经济的驱动力,从而拓展信息消费的广度和深度,这已逐渐成为电信运营商深挖信息消费市场潜力的核心策略。例如,中国移动目前已经设立了包括游戏、动漫、音乐、视频在内的多个专业基地,这些平台全面开放了计费系统、数据分析等多项关键功能,以此作为基础开展多元化的平台经济活动;而中国电信则更注重云计算等新兴平台的开发与推广。然而,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广大尚未被纳入智慧城市试点范围内的城市来说,其覆盖面仍然十分有限,许多行业的信息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在缺乏信息消费推动力的情况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也将陷入停滞状态,进而影响到信息平台的建设进程,这无疑给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此,独立电信专家付亮先生指出,在产业应用层面上,信息消费相关行业与其关联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由于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物联网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充分激发信息消费潜能,不仅要求运营商及其合作伙伴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引导和激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冷”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使智慧城市发挥出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