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并非只应聚焦于试点项目数量的多少,更为关键性的因素在于投资规模。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财政规模缩减,刺激政策审慎之际,此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今年年初,首批试点城市名单一经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便向媒体透露,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预估,“十二五”时期智慧城市的投资总额有望攀升至5000亿元人民币。
杨柳忠先生进一步指出,在信贷支持方面,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先前达成的800亿元授信额度之外,他们还与民生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融资意向书。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和基金公司亦在积极探讨融资领域的合作事宜。因此,信贷额度无疑将会远超800亿元人民币。
据安信国际等知名咨询机构预测,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至“十二五”期末,整个产业链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惊人的2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包括中国移动、IBM、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在内的众多运营商和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机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曾建平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此引发的相关产业极为繁复,故产业规模亦相当宏大。
曾建平强调,鉴于智慧城市涉及行业广泛且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未来产业规模的预测殊为困难,“我们正在进行一系列行业调研,发现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级市,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这足以说明我国整体的产业规模之庞大。”
针对各地地方债务压力日益加剧的现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呢?杨柳忠先生回应道:“我们对此问题持高度警惕态度,信贷投放尚未全面放开。截至目前,仅有宁波镇海的智慧水务等少数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考察了多个智慧城市试点,对贷款主体、担保方式、抵押物以及项目的成熟度进行了详尽的评估,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融资细则,以期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亦要求各地指导试点城市编制重点项目投融资规划,切实落实“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明确项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建设进度安排。
面对如此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市场早已跃跃欲试,智慧城市已然成为各方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然而,即便在一些业内专家眼中,由于智慧城市的概念过于宽泛,面对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往往也会感到“无从下手”。
曾建平表示:“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均极为丰富,并无统一的发展方向或核心要素。例如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化在各个行业中的深度渗透与普及,云计算的集约化、大规模运用等等,皆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主要内容,难以断言何者为重中之重。”
曾建平认为,公众对于智慧城市的这种“模糊感”实属正常,因其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然而,归根结底,智慧城市便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我们的世界进行革新。信息化乃未来发展大势所趋,必将孕育出无数产业发展机遇,而智慧城市试点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领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