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2024-07-11 工业品商城25
核心提示:机器人技术(Robotics)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各个任务的机械设备,它能够协助或者替代人类完成各类工作任务,无论是在工业化生产、农业实践、建筑施工、服务业运营,还是在娱乐产业以及医学、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早在1920年,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就在他的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

    机器人技术(Robotics)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各个任务的机械设备,它能够协助或者替代人类完成各类工作任务,无论是在工业化生产、农业实践、建筑施工、服务业运营,还是在娱乐产业以及医学、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早在1920年,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就在他的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引入了“机器人”这一概念,并赋予了其“苦工、劳役”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卡佩克所描绘的机器人是一种具备人类外貌、特性及功能的机械设备,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劳动力。这部作品预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且悲剧性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得“机器人”一词逐渐成为了机器人技术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各国主要致力于以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为背景的机器人技术研究,而日本则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着显著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研发服务型机器人。日本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大国,享有“机器人王国”的美誉。

     在西方国家,机器人通常被视作一种工具,然而在日本,机器人却被视为英雄和人类的伙伴。这主要源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使得日本对于人形机器人有着特殊的偏好。日本民众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拟人化的外观设计,既可以作为日常作业的得力助手,又可以承担起家庭护理的重任。

    据史书记载,中国关于机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一位名为偃师的能工巧匠成功研制出了一款能够唱歌跳舞的仿真机器人——伶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现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稍显滞后。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历经30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的创立堪称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面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而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量将达到惊人的3.5万台,占全球总需求量的比例高达16.9%。专家们指出,未来3年内,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惊人的30%。

     作为一个人口总数超过13亿的庞大国家,一个曾经依靠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发展壮大的“世界工厂”,中国是否真的存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呢?这种疑问甚至引发了一些人对机器人的敌意,这主要源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实际情况。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例如一位英国人士就曾表示:“尽管日本的机器人数量位列世界第一,但其失业率却是最低的;相比之下,英国的机器人数量虽然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垫底,但失业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从人类社会的产业分工角度来看,就业人口最初主要分布在农业领域,随后逐步向工业领域转移,最后才转向服务业领域。那么,当中国开始大规模应用机器人技术时,那些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将何去何从呢?一部分劳动力可以选择投身于服务型制造业,而更多的劳动力则需要转向服务业领域。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在工业领域,而且在民用领域,比尔·盖茨也曾预言,机器人技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迅速普及到全球各地。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