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鉴于当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对国外关键核心部件的严重依赖,想要在被外资品牌机器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无疑如同在猛兽口中抢夺食物一样艰难。
在今年七月底,左世全先生远赴日本和韩国,参观了数家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企业。他表示,韩国现代重工的发展模式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韩国机器人市场份额高达50%的现代重工,却并未涉足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的制造业务。当左世全先生问及现代重工是否曾考虑自行研发这两大关键部件时,对方明确表示,“我们曾经进行过详细的成本核算,发现自研这两部分的成本过高,很可能导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左世全先生如是阐述道。
他进一步指出,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机器人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之际,我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应当首先借鉴“韩国模式”,采取机器人集成服务策略,即通过采购机器人关键部件或机器人本体,再自行设计、制造相应的外围设备,从而打造满足各个行业需求的机器人成套系统,以此不断拓展应用市场;待时机成熟之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拢,实现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构建起各司其职、分层级完成交钥匙工程的体系。
因此,国内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应将目光聚焦于机器人产品的实际应用,以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那些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可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力争在某些关键部件上取得突破。
针对机器人应用市场,左世全先生主张,国内企业必须在细分市场中寻求商机。这一理念恰恰也是新松机器人的成功之道。
早在公司创立伊始,新松便为机器人市场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避开竞争激烈的主战场,转战外国企业鞭长莫及的领域,以及客户对供应商要求相对较低的非关键领域,以求生存谋发展。
哈恩晶女士表示,“如今的机器人应用并非仅限于一两个行业,任何市场都存在着细分,不太可能出现绝对的、全方位的一家独大现象。尽管汽车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然而诸如钢铁行业、造船行业、采矿业、家电制造业、快速消费品等新兴市场必将成为机器人应用的新战场。我们依据客户的需求和设想,结合他们的工艺流程,提供全程设计服务,从规划设计阶段便深度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销售机器人产品。”
“对于机器人应用而言,通常存在这样一种特性,即如果某一领域是你率先开拓并引领的,那么该领域的其他企业在考虑采用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时,很可能仍会优先选择你,因为你在该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每一家企业都需明确定位,寻找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逐步推进,应用领域自然会逐渐扩大。”
实际上,在与外资机器人争夺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不仅要持续攻克自身在技术方面面临的难题,还要学习外资在开发新兴应用市场时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
若以ABB公司为例,其机器人运用分析中国劳动力组成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发掘出新型应用场景。李刚先生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80后劳动者队伍中的许多人都是家中独子或独女,他们及其所属家庭对于职业健康与安全性的重视程度在持续提高,受到这一因素的直接影响较显著的工业行业当属电子产业,尤其是其中的3C(即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产品)行业,这无疑将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焦点之一。据相关信息透露,ABB公司速度最快且精度最高的六轴机器人IRB120——“中国龙”,已然成为3C行业内备受追捧的工业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该款机器人正是由我国团队自主研发而成。
中国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较为严峻。然而,已经投身于此领域的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却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表示,虽然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极高,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核心技术、性价比优势以及品牌影响力终将会得到更多用户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