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众多生产线已然体会到了机器人应用所带来的显著优势。早在2012年,作为知名科技公司的深圳雷柏厂区生产线便已成功安装了共计70台ABB最小型机器人IRB120,这些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工作动作及路径,完成诸如鼠标、键盘等3C产品的装配任务。据雷柏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引入不仅为员工免去了繁琐、枯燥的机械化操作负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甚至达到了原有的一半。此外,这些机器人的灵活特性还助力雷柏公司降低了工程设计的复杂度,使得自动设备的研发周期较预期缩短了15%之多。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揭示,2012年我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首次出现了绝对数量的下滑,较之上年度减少了345万人,这无疑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
针对此现象,李刚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人口红利的衰减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然而,促使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应用的主要驱动力,实际上来自于企业对转型升级、提高效率的迫切需求和压力。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阶段,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中无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和工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尺。它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成本并节约能源消耗。
哈恩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根据近年来的市场反馈情况来看,大约有50%的企业是由于用工成本过高,被迫选择转向采用机器人,而剩余的50%企业则是出于提升产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考量。”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EO圆桌会议上,与会嘉宾们普遍认同,在未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会日益强化,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行业外,物流搬运、电子电气、食品饮料、生化制药等诸多行业也将逐步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他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仍有部分领域尚未涉足机器人应用,例如水下机器人、采矿机器人等。只要我们全力以赴,抢占先机,就有望引领世界潮流。”
何敏佳则展望了未来工厂的美好图景:所有重复性劳动、脏活累活均可交由机器人负责,预计在3至8年内,工业机器人将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的工厂将呈现出“处处皆有机器人”的繁荣景象。
然而,当记者询问工业机器人未来能否全面覆盖各行各业时,李刚坦言:“现阶段讨论这个问题或许过于草率,在某些工业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例如小批量生产线,或是私人手工艺品定制行业,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程度可能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