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虽然中国创新主体的规模相当庞大,然而创新积极性依然未能达到理想境界。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在创新所需方面,尚未能得到充足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先生在提到中国创新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之时,特别指出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他解释道,鉴于中国正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体制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重视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资源与要素投入以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企业扩充等方面,然而在讨论创新时则显得相对不足,且创新实力也相对有限,我国的整体创新需求水平普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要素的状况亦是如此。”倪鹏飞先生补充道,从当前情况来看,相较于30年前,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都已取得显著进步,普通人才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状态,然而关键要素的储备仍然较为薄弱。至于基础设施建设,倪鹏飞先生认为,尽管近些年来已有长足进展,但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关于创新制度,他提出了两个亟待改进之处:首先是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其次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他强调,"毫无疑问,我们现行的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性。”
李闽榕博士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需要加强的领域——"投入"。他表示,与G20中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短板在于过去长期以来的投入不足,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正是得益于数十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才得以实现如今的成就,而我们只是在最近十余年间才开始加大投资力度。
《黄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在创新投入竞争力方面仍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从综合评分来看,自2001年起,中国的得分仅为30.4分(远低于最高的美国的64.9分)。然而到了2009年,该分数有所回升至48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了2011年,该分数再度下滑至40.5分。从排名变动来看,2001年中国在创新投入竞争力方面的排名尚居第10位,然而到了2009年,该排名跃升至第5位,然而到了2011年,该排名再次滑落至第9位。
根据对G20国家竞争力的深入分析,倪鹏飞先生强调,创新竞争力实际上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结合当前国家的总体发展态势,他总结出了"五要素"的国家竞争框架:首先,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其次,社会发展构成了软环境,也就是所谓的下限约束;再者,生态环境则构成了硬环境,也就是所谓的上限约束;此外,科技创新是推动力;最后,制度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五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倪鹏飞先生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增长的难题,还能够应对环境约束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科技创新无疑将成为驱动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向上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