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技创新议题,倪鹏飞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大家提供了一套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涵盖了六大关键因素:首先是科技创新的实施者或发起人;其次是科技创新所满足的实际需求;第三,则包括了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各种要素;第四,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五,是实现这种关联性的硬件基础设施;最后,则是实现这种关联性的软件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度和文化。根据这个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框架,倪鹏飞先生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无论从整体表现还是从具体构成来看,都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然而,在技术水平方面仍有待提高,同时在效率上也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有效地改善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李闽榕女士提出了以下几点重要建议:
1.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需要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强化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和统筹协调,从而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同时,有必要完善创新制度,加大创新投入强度和力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机制。此外,还需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2. 从产业层面来看,我们应该着重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视为根本任务,将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要攻关方向,努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深化创新,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3. 从企业层面来看,我们应当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致力于培育企业成为国家创新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妥善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及生产力转化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谓国家创新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创新空间的扩张力,以及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它是增强一国竞争力的原动力,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国家创新竞争力由五个要素构成,分别是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创新持续竞争力。这五个要素通过经济、科技、政策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了价值链环节的竞争、选择性竞争、综合能力竞争和国际化领域的竞争。这五大要素又由一系列相关的要素构成,如资源要素、国家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创新网络、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竞争结构与创新策略、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