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子工厂管理层,不少高层管理者已经敏锐地察觉,受工资上涨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影响,机器人代替人力的那天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引人瞩目的是,一系列新的工业机器人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不仅包括具备视觉、触觉感知能力乃至学习能力的尖端人型机器人,更包括了低投入、易上手的简易型机器人。
部分企业领导者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这些新兴技术将对中国工厂的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变革,并有效填补因年轻一代逐渐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所引发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然而,这场电子制造业革命并非仅限于传统机器人制造商的舞台,如全球领先的电力与自动化技术企业ABB集团和德国自动机械生产商库卡,亚洲电子供应商如台达电子和富士康科技集团亦在积极探索如何提升机器人性能。此外,一些规模较小的自动机械企业,例如丹麦的Universal Robotics A/S,也在跃跃欲试,试图抓住这个机遇。
然而,对于这一趋势,部分高管持有审慎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自动化转型之路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且将面临诸多挑战,如先进机器人的高昂价格、持续存在的技术瓶颈以及灵活性不足等问题。
台湾广达电脑集团公司副总裁Tim Li坦言,“若您的订单量下降,您可以解雇员工,但却无法轻易解雇机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台达电子在机器人制造领域尚属新手,但其已凭借为苹果等知名品牌提供电源适配器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实力。自2012年起,该公司便启动了更为宏大的计划——致力于开发出能替代电子工厂人力的经济适用型机器人。
台达首席执行官海英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显而易见,自动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我们深信,我们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原因非常简单,在制造机器人的过程中,我们自主生产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零部件。”
目前,台达正在测试一款独臂、配备四个关节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具备搬运物体、组装部件以及完成简单工作任务的能力。台达期望,至2016年,此类机器人能够正式面市,售价约为1万美元(相较于市场主流机器人的成本仅为其一半)。
毋庸置疑,这类机器人的价格远低于工人的薪酬水平。众所周知,机器人可全天候无休止地工作。
台达坚信,通过成本优势,他们有望实现这一低价目标。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高于工厂工人的薪酬,但随着工人工资的逐步提高,这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企业将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的可能性有所增加。然而,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即使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电子产品的装配环节仍有可能继续留在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人工成本依然显著低于机器人。另外,在某些特定的工作任务中,人工操作或许更为便利,因为机器人的操作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编程过程,这也是中国自动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