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当采纳更加尖端的生产工艺,严格遵循客户订单进行生产,确保在生产环节中的每一步都能保持优秀的品质把控,摒弃依赖最终产品检查的传统方式,转而依托于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与可追溯性。此外,我们还应通过装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无缝连接”,从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随意性,最终确保产品的卓越品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借助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科学调度和高效管理,降低在制品数量,确保生产节奏的稳定和平衡,实现零库存甚至极限库存的理想状态,进而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本世纪初以来,自动化仪表产业的经济运行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屡次刷新历史纪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强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仪表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自动化仪表行业成功实现了产品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型,绝大多数产品已广泛采用数字技术。与此同时,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加速了向中高端产品发展的步伐,研发出一系列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中高端产品,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作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自动化仪表行业在我国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广大工业企业取得两化融合成果的坚实基础。
当前,尽管自动化仪表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在连续制造行业中已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然而相关专家仍指出,该行业仍需进一步提升综合运用水平,强化管控集成、产供销集成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
在自动化仪表领域,“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核心重点与关键所在,在本质上是围绕着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展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全力构建一个以生产流程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体系,通过此方式来实现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升级,同时搭建起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以此作为推动行业两化融合进程的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许多自动化仪表行业内的企业过分强调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底层设备基础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导致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成为两化融合过程中的一项薄弱环节。部分生产环节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这无疑直接削弱了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使信息系统无法直接从工序和设备中自动获取所需信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推进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设。生产过程信息化作为行业两化融合提升的关键环节,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的深度。那些生产制造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他们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集成水平、管理与控制集成水平以及产供销集成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
在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基础上,我们应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和运用MES等信息化支持系统和平台,即建立MES,如此便能够实现底层生产的实时信息与上层企业资源管理的各类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深度融合。
鉴于自动化仪表行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生产企业构成,整体产值规模并不庞大,信息化投入资金相对有限,因此对于MES的性价比,尤其是价格方面,企业往往非常关注。现有的制造执行系统虽然功能完备,但价格较高,二次开发工作量较大,绝大多数自动化仪表企业难以承受。因此,我们有必要研发出适合中小型制造企业使用的MES,或者尝试在原有ERP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生产过程管理模块,以涵盖MES的各项功能。
自动化仪表行业属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业,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产品可靠性、经济效益以及交货周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企业需要在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