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的首席代表钟世龙先生在举行于"ICT中国·2013高层论坛"中的智慧城市发展分论坛中明确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日趋智能化,公共服务愈加便利化,社会治理更加精准细致,生态环境更为适宜居住,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调整。他强调,推动信息消费增长,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向智能、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
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制高点,而智慧城市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我们所知,智慧城市的新发展涵盖了交通、电力、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信息消费促进扩大内需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提高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除此之外,该意见还特别强调了要加速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各试点城市需要制定并推出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设备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同时加快实施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重大工程,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在内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旨在抢占先机,占据竞争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377亿元;各地的建设投资增速也有所提升,2012年的投资增长率高达15.2%,相较于2011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智慧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目标,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然而,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对于建设方向的把握能力有待加强。许多城市的管理者期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改善未来的发展环境,但部分城市管理者却未能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和精髓,对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要么停滞在技术层面,要么一拥而上,发展过程中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的建设方式无疑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智慧城市的规划缺乏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定位不够清晰,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往往无法充分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也未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例如,一些物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由于前期规划定位的模糊不清,导致开园后竞争力不足,招商困难重重,最终使得园区空壳化现象严重。
我们必须承认当前信息化孤立发展的现状相当普遍。有专家指出,各个地方和部门都在自行开发各自独立的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孤岛大量涌现,使得城市基础数据共享困难重重,整合应用环节复杂不易,使各类信息不能充分融合并产生综合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难度颇高,许多信息化工作虽然在技术层面上相对容易解决,然而在机制体制方面却面临着巨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地区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政府投资,而未能建立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有效机制,这无疑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时也限制了产业带动效应的充分发挥。例如,某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园区建设成果以及美化GDP数据,因此,他们只是从其他地区或者国外采购了一批设备,对于本地产业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