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当日,全球首条功率达到1000千伏的同塔式双回路特高压交流工程——皖电东线宣告正式投入运营。这象征着我邦电网在特高压领域取得了新的重大跃进。同时,国家电网已然完工2项1000千伏交流工程以及2项±800千伏直流工程,这些协同并进的重大项目,无不体现出我国在特高压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刘振亚先生在相关论坛上详细阐述了特高压的相关信息:“国家电网正在全力推进2项±800千伏直流工程的建设,并且正在研发±1100千伏直流技术及相关设备。预计该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将高达1375万千瓦,其经济输电距离更是长达5000公里,这无疑为构建跨地区、跨国乃至跨洲的输电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非洲和中东地区有望实现电力互通,南美洲也有可能组建大型电网。”
除此之外,国家电网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已制定企业标准356项、行业标准90项、国家标准44项,并参与编写国际标准19项。值得一提的是,特高压交流电压已被确立为国际标准电压。
对此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克劳斯·乌赫勒先生发表了他的看法:“如同中国一样,世界上许多国家同样面临着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比如德国,他们就需要借助特高压技术将风力发电从北部输送至南部。同时,特高压技术还能有效降低长距离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因此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特高压交流电压标准也将逐步推广至全世界。”
另外,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主席乔希姆·施耐德先生也表达了他的观点:“面对德国等国家在弃核之后所面临的挑战,特高压技术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据悉,目前包括印度、巴西、南非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特高压交流和直流工程的建设工作,其中部分国家甚至有意采纳我国的特高压技术。
回顾历史,世界电网经历了从初级电网到互联电网的发展历程。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诸如北美电网、欧洲统一电网、俄罗斯-波罗的海电网等大型电网,而我国则形成了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南方、西藏共6个同步电网,并正在向智能电网方向迈进。
所谓坚强智能电网,即是将坚强电网与智能控制相结合的现代化电网,覆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调度等各个环节,搭建起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平台。乔希姆·施耐德先生认为:“发展智能电网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旨在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支持电力供需平衡以及环境保护。”
刘振亚先生也在论坛上详细介绍道:“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将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多种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协调开发和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能源配置;此外,它还能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相互融合,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电网转换配置的煤炭、水能、核能和新能源总量已达到了惊人的1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50%。而在2012年,通过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的跨区电量更是高达924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