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物联网领域同样取得显著进步,其影响力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今,众多IT企业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旨在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乃至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研究员们的估计,至2020年,物联网的规模将较人类社会的网络规模扩大26倍之多。
从人们与周边环境互动的角度观察,物联网已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展望未来,物联网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功能,改变我们的交通方式、沟通模式及协同作业的流程。为何如此?以下十个主要因素将为您揭示其中缘由。
据统计,人们大约有15%的交流时间耗费在通勤途中,而在等待红绿灯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油则占总消耗量的17%左右。道路上的各类传感器、交通视频摄像机以及道路中央隔离带等设施,均将对车辆与驾驶者间的“对话”产生深远影响。借助于监测行驶速度、交通信号灯状态、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实时路面状况等多种信息,经过编程的汽车乃至道路本身都能向驾驶者的移动设备发送最佳行进路径建议,从而缩短通勤时间、节约能源并提高行车安全性。
产品交付后,买卖双方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大幅降低。若双方未达成新交易或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双方的交流机会便几近于零。然而,预测技术却能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潜在问题的事先预警。在当下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消费市场结构中,英明的商家若能掌握此类预测性产品效能监控技术,无疑将大大提升顾客满意度,尽最大努力避免问题的出现。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IT行业引领了新职业岗位的诞生。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职位的专业化程度亦日渐提高。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去年公布的报告显示,首席数码官(Chief Digital Officer, CDO)的数量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Gartner还预测,至2015年,全球约有25%的企业将设立该类职位,负责统筹管理企业数字化事务。在此背景下,数据专家将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充分挖掘大数据和分析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将迎来更多诸如首席数据科学家、分析师乃至客户满意度专员等相关职位的涌现,甚至可能催生出我们尚未预见的全新职业岗位。
社交媒体的崛起为人们的交流互动和团队协作开辟了崭新的纪元。诸如Box、Skype、Jive和Facebook等优秀的社交工具已成功吸引了新一代职场人士的广泛关注。视频会议和图片分享等功能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们的沟通成本,同时也使这些社交工具在现代协同工作体系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
数据并非仅仅意味着“庞大”,更代表着“巨量”。只要运用得当,大数据将为商业领域带来无尽的价值增值,尤其是在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之后。通过深度分析数据并将所得结果整合为具有实用性的信息,这些数据将为消费者行为、产品表现、市场动态、员工生产力等多个方面提供丰富且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当下,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众多办公室及家庭环境中,然而展望未来,这类传感设备必将逐渐成为现代建筑物基本设施的不可或缺之物。当使用者在家居空间或者卧室内部进行移动时,配备安装的运动型感应器便能自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关各类照明设备、加热器、空调、咖啡机以及电视等家具电器。这类传感器现今已然融入残疾人辅助器具的设计之中,运用温度与光照条件等因素,根据实际需求控制设备的开启与关闭时间。最终,此类传感器不仅有助于节约能源,节省开支,更对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物联网技术使得位置追踪服务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当前,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医院内的各种互联设备均可实现精准定位,从而大大节省了宝贵的资源。众多企业将得以迅速追踪其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涵盖从库存管理到订单履行状况等方面,并依据这些位置信息合理安排现场服务人员及员工调配。工具、工厂乃至汽车等各类设备皆可接入基于位置技术的网络体系,从而使整体产业链运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即便是水冷式空调亦可接入物联网,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举例来说,水冷式空调(或是咖啡机、快餐店等场所)均可通过智能化手段记忆用户的个性化喜好,并借助语音识别及动作触发技术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自动配送饮品,无需用户等待。
物联网正逐步改变着医生的诊疗模式、患者的就医体验以及整个医疗行业的生态格局。现阶段,病患病情需经由医生面对面诊断后方能做出准确评估。然而,未来物联网技术将助力医生直接读取病人体征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使医生能够远程实时掌握病患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