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境外智能建筑行业的起飞较我国更为早前,那么是否能够真的称得上优越呢?实情恰恰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海外便已着手研发智能建筑或者类似的尖端科技,尤其在亚洲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诸如“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等相关报道早已屡见不鲜;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通常被统称为“building IT”。相较而言,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起步略显滞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方才开始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发展,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智能建筑技术落后于他国。实际上,无论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体系结构上,国内外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皆是在原有建筑弱电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迅猛发展的信息、通信、控制、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从而构建出一个以建筑物为依托的信息化应用领域。当前,无论是在国内外,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维管等一整套运作机制都各具特色,然而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规模之大却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
除此之外,智能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亦日益完善。作为一个横跨多个部门、涉及众多行业的综合性大型产业,智能建筑涵盖了20至30个基本子系统,以及各个应用行业特有的10至20个子系统。在过去的10年间,设计、施工、验收、监理、运维等环节的系列相关标准(包括国家级、部级、地方级以及企业级等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均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智能建筑的规划与发展正稳步推进。然而,伴随着新时代ICT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新四化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智能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还需持续地、更加及时地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同时设计、施工等单位也应严格遵守各项标准。
尽管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运维管理不足导致智能建筑系统易出现故障的问题尤为突出,堪称一道“硬伤”。
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远不及建筑的使用寿命。如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往往无法达到建筑本身的平均寿命长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一般的建筑物使用寿命至少长达10年以上,甚至有些建筑历经数十年依然能够正常运行,然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核心技术却往往只能维持两到三年的领先地位,设备的使用寿命除了综合布线系统外,一般仅能达到三到五年已是相当理想的状态。原因在于,后者主要由电子和机电设备、设施构成,其使用寿命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无法相提并论。
“硬伤”二:由于运维管理的不足,导致系统瘫痪。引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行业的基本要求,综合布线、电话通讯、电视广播、互联网服务、安全防护、建筑设备(如空调、电梯、给排水、配电等)的管理等都是为确保用户能够在建筑环境中顺畅地进行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被视为现代建筑物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然而,过去近20年间,尽管智能建筑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类楼宇、住宅、社区及园区都纷纷配置了相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但实际上,许多系统(或子系统)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从自动化转变为半自动化、手动操作,甚至完全停滞,最终陷入瘫痪状态。究其根本,这其中绝大多数问题皆源于运维管理环节的疏漏。由于用户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或者现行的传统物业管理模式难以承担起高科技(信息、通信、控制、多媒体等)系统的运行重任,无论是在人员配备、技术水平还是在维管理念与方法上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另外,诸如施工方的维保期限已过、项目经理离职、甚至施工单位已经解散等情况的出现,也都使得系统无法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
“硬伤”三:亟需培养专业人才以应对当前形势。值得庆幸的是,仍有部分工程项目在过去数年内保持了良好的(或相对较好的)运行状况,这主要归功于配备了具备技术专长、人员配备较为完善、维管措施有力的专业化高科技维管团队。然而,目前在技术咨询、产品和系统的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施工单位中聚集了众多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而设计单位中的弱电设计人员却鲜少得到再教育机会,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始终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用户单位普遍缺乏熟练的系统维护和管理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智能建筑系统专业管理人员已然迫在眉睫。然而,鉴于智能建筑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产业,所涉技术领域极为宽广,在研究型综合大学中通常并未设立相关专业,目前仅在建筑工程类的大专院校中设有对口专业,同时社会上亦有相关培训机构等。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事智能建筑设计、施工、维管的专业人才,至少需要在实际工程中历练3至5年,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全面掌握智能建筑技术,尤其对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更应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定期接受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