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莞浩龙高尔夫用品制造公司的相关领导人士透露,针对我国内高尔夫运动用品的制造环节,除了参数对比与标准监督等关键步骤仍需依赖技术工人以外,诸多其他工序已亟待采用自动化工艺来进行替代。“例如,在碳纤维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代工;然而,在车辆棚架以及球头等材料的打磨和喷涂阶段,我们仍然缺乏相应的研发设备。”该企业的董事长王浩先生如是说道。
近期,位于东莞市的励精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正在全力推进设备更新的工作,其总经理李永运先生向记者表示,当前他们所在的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地更新换代机器设备,总体的投资金额几乎达到了过去的两倍之多。以他们自己的工厂为例,这次设备更新耗时三个月,“更新完成后,我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40%的提升,同时员工人数减少了一半,电力消耗也有所降低。”
李永运先生强调,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在生产设备方面落后于人,因为采用先进设备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如果不跟进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技术革新”这一方向。“五年前,一条生产线需要配备60名员工,而五年后的今天,同样的生产线可能只需要60名员工即可。”王浩先生解释道,通常情况下,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势必能够减少用人数量,但是现今的员工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下滑,部分设备虽然可以实现自动化,但单个人的生产效率反而有所降低。
尽管如此,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离不开人类的操控,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操作者的要求程度。“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却在学成之后成为了他人的‘嫁衣’。”这位高管感慨道,为了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企业不得不从单纯的设备竞赛转变为更加注重薪酬待遇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然而当所有的手段都用尽之后,最终承担成本压力的还是企业本身。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东莞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共投入了高达497.1亿元的研发资金,新建了441家研发机构,新增了55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3341项国内外专利授权,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上升至1.3%,专利授权总量跃居广东省第二位。这里提到的研发,实际上就是指那些推动技术革新的自动化设备创新。
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正是由于预见到自动化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才会选择实施技术革新。自2008年以来,东莞市的加工贸易企业共培育了2257个自主品牌,并成功收购了397个海外知名品牌。全市出口排名前300强的企业均已基本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营模式,ODM生产自主品牌制造产品的出口额占到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所有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是得益于自动化趋势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