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电子信息领域出现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智慧城市以及半导体照明和物联网等等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车联网等方面,业内部分人士认为,物联网将会成为这几项新兴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然而,对此观点,李珂持有不同意见。他表示:“尽管目前城市的智慧交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因为它面对着十分迫切的社会需求。然而,科学界对于 IT 技术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路径规划,主要是从上世纪的电视机演进至后来的集成电路,再到如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预计在未来数年内,移动互联网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将会迎来蓬勃发展,随后便是云计算。然而,物联网的层次显然比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更高,也就是说,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仅仅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云计算的时代预计将于 2015 年正式来临,但云计算仅仅是实现物联网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相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万物互联,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物联网的时代可能要等到 2020 年才能真正开启。”
当“感知中国”的理念首次提出之际,日本野村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传感器乃是中国物联网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在赛迪顾问于今年 8 月份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中,物联网产业被细化为支持、感知、传输、平台和应用五个层面。那么,该产业的发展是否与日本分析师的预测相符呢?
李珂表示:“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划,我们需要重点强化感知层和应用层两个方面。其中,感知层作为核心和基础,涵盖了传感器、芯片和软件等多个领域;而应用层则是推动整个市场发展和推广的重要抓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缺乏应用的支撑,感知层的成果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转化。反之,如果只注重应用的开发,而忽视了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也无法达到拉动国内产业增长的预期效果。当前看来,感知层确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应用层的建设只需资金投入即可,而研发一款集成电路或传感器,却绝非易事。”
据悉,目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已批准了 106 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每个智慧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各类项目,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层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上游传输元器件的采购和生产。从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来看,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分析,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四地的物联网产业规模较大,比如江苏省的物联网产业规模约达到了七八百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许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都将智慧城市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物联网产业则能够为所在地带来丰厚的税收收入和众多的就业机会。如今,地方政府普遍持有的一个明确态度便是,将产业发展与应用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假设地方政府在政府采购中投入 10 亿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那么企业便需在当地落实数亿元的投资项目,实质上便是通过“地方政府提供市场资源,吸引外来投资”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