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报道,自2013年初开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已公布包括北京市、石家庄市、无锡市以及温州市等共计90座城市,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智慧城市"项目的试点单位。此后不久,又有103座城市获得批准,正式加入第二批示范城市行列。时至同年10月底,科技部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确定包括西安市、南京市、成都市在内的20座城市,作为国家 "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的试点城市。
据记者统计,截止至2013年8月,全国已有超过300座城市、地区投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在这些示范城市中,既有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身影,也有南京、青岛、哈尔滨、大庆等二、三线城市的参与。根据相关规划,试点城市将经历3至5年的创建期。有专家预测,在"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额有望达到5000亿元;另有专家进一步预测,未来十年内,智慧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2万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迈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始阶段,除了经济层面的激励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宏观战略的"布局"效应。对此,业界专家们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此外,有专家提出,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贪大求全"策略,使得整个战略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困境。
据了解,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一系列智能城市建设计划,呈现出全方位推进的态势。然而,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唐斯斯认为,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并未真正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他们往往只是将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概念简单替换为智慧城市,以此制造新的概念,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各个领域均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曾经表示,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时,很少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城市特色,未能针对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做法,跟风建设,将智慧城市建设视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有些地方甚至连智慧城市的定义都尚未明确,就将其作为政治口号大力宣传。"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依照住建部的设想,智慧城市将在经历3至5年的创建期后接受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这或将成为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该评价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地方政府只能在探索中前行。"数字政通副总裁邱鲁闵向记者透露:"尽管目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但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国内尚无一家企业能够拿出具有可操作性且完备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
邱鲁闵进一步强调:"智慧城市涉及诸多方面,我们需要逐步推进!"他指出,智慧城市并非仅仅是概念的落地,而是需要切实解决方案、产品、业务、服务、创新商业模式等一整套完整产业链的落地。然而无论如何,必须要有"抓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