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日益增多且广泛存在的虚拟信息逐渐融入至实体生产过程之中,西门子公司无疑将会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为关键和重要的角色定位。
回首1920年代的德国首都柏林,那时的每天清晨,大约有将近60万的市民蜂拥而入工厂区域,他们纷纷奔赴柏西格、先令药业、通用电力以及西门子-舒克特等各大知名企业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林的工业产业开始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曾经繁忙的工业建筑逐渐变得冷清,甚至有些地方已被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视为理想的居住场所。
然而,如今“工业4.0”的理念在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孕育下应运而生,重新燃起了柏林乃至整个欧洲地区制造业的热情。
欧盟工业理事会的成员安东尼奥·塔贾尼已经递交了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文件,他呼吁在2020年前将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升至16%至20%之间,并且强烈建议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气与电子公司,西门子公司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位于北京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的标志性建筑——西门子大厦内,这家拥有超过140多年与中国企业合作历史的西门子公司,对于中国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充满信心。
随着虚拟世界中产生的信息逐渐渗透进实体生产过程,全新的生产环境由此诞生。在智能化工厂里,由各种机械设备组成的团队将能够自主组织运作,供应链将实现自动协同配合,半成品可以将下一道工序所需的数据直接传递给负责将其转化为商品的机器。
身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总裁的吴和乐先生,接受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的独家专访。尽管吴和乐先生的中文水平仅限于“一点点”,但他对工业4.0的理解却远非如此。
李强强:每一个企业对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都会持有各自独特的观点,那么请问西门子公司对于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吴和乐:虽然我没有亲自阅读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工业革命》这两本著作,但是我对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新工业革命》这本书。我们对于新工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推动工业4.0的实施。工业4.0是由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的,并得到了德国政府和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当前,德国的工业发展已经步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先进和现代化的工厂,然而在其他领域仍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许多挑战和企业实际转型的迫切需求。毫无疑问,这些挑战将为中国带来一系列实质性的变革。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简单向复杂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一部分中国企业需要完成一些基础的自动化改造,我们既能提供经济实惠的产品,同时也能提供高端优质的产品。有些工厂只需进行简单的自动化应用即可,而另一些工厂则需要从简单的应用逐步升级到更加复杂的应用,还有一些工厂需要关注整个工厂的工艺流程,甚至需要关注数据流以及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部分。因此,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市场需求,这给我们的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