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2024-07-25 工业品商城16
核心提示:“尽管关于机器人的定义存在着极大的广泛性,然而,我们普遍认为,机器人应是一种能够深度理解环境现状、拥有高度智慧且具备执行力的复杂综合体。”乔红教授(现任职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团队)向《中国科学报》的记者阐释说。回顾历史,全球第一台机器人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1959年,美国

“尽管关于机器人的定义存在着极大的广泛性,然而,我们普遍认为,机器人应是一种能够深度理解环境现状、拥有高度智慧且具备执行力的复杂综合体。”乔红教授(现任职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团队)向《中国科学报》的记者阐释说。

回顾历史,全球第一台机器人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1959年,美国工程师英格伯格以及德沃尔联手打造出了世界上首台功能与人手臂极其相似的工业机器人——尤尼梅逊,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然而,这一划时代的发明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关注。直至日本开始全力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美国才恍然大悟,开始积极推动各类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的机器人技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逐渐起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一位匿名学者告诉《中国科学报》的记者,那个时期,机器人的研发曾受到国家的强烈反对,原因在于人们担忧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岗位。“因此,当时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并非技术难题,而是观念转变的问题。”

1986年,机器人技术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众多杰出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机器人技术被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国家投入了高达5000万元的资金,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设立了机器人管理控制中心,即后来的国家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和新松公司的前身。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奠定了机器人技术的坚实基础。”然而,这位学者也坦言,当时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主要以紧随国外步伐为主,从1985年至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处于这一阶段。

    自此之后,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模仿者”向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的角色转变,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也随之蓬勃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在控制技术与感知系统原理方面取得的突破,使得仿真、宏微控制、纳米级微驱动控制等诸多科研成果得以涌现,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诸如外科手术机器人、迎宾表演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导游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产品已经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国防、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悄无声息地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人已然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前沿技术,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委会主任王志良向《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介绍道,美国的机器人技术主要集中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欧盟则致力于医疗保健及服务业;而日本更是将机器人视为支柱产业,特别是在仿人和娱乐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