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应用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标准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这给我们的物联网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同时,具有满足物联网需求功能的各类核心产品,如传感器等的价格普遍偏高,成为了阻碍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市场状况来看,部分行业中所使用的传感器价格从数万美元至数十万美元不等,这种极端昂贵的成本使得物联网在除了小规模示范以外的其他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变得极为困难。
尽管一些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绝对成本并非极高,然而,与诸如农业、零售业等行业所追求的低成本需求相比,这些产品及综合性解决方案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往往显得并不经济。例如,对于单位价值较低的农产品来说,RFID标签的成本仍然显得过高。
物联网的需求呈现出高度的长尾化特征,然而,与此相配套的生产方式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物联网的应用需要与各个行业、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深度融合,因此,其需求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化特点。在当前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化程度均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无法将个性化的需求简单地归结为共性的行业和企业需求,这就导致了物联网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必须针对每一个行业、每一座城市乃至每一家企业进行量身定制,从而使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应用市场也难以实现大规模启动。
物联网应用的市场机制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某些领域,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可能会削弱物联网应用的内在驱动力。当资源配置的价格体系出现扭曲或者非市场化现象时,很可能会对物联网应用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那些以行政主导为主导的能源价格体系中,尚未形成适合物联网发展所需的经济杠杆环境和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这使得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来改造自身的生产流程,进而直接限制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
在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应用协调机制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方面,部分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存在明显的内部化倾向,对外界市场力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这无疑不利于构建社会化、商业化的物联网服务和企业,同时也增加了物联网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对民营资本的进入构成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地域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顺畅,部门分割、行业割据、地方保护等问题导致数据共享面临重重困难,形成了一个个服务孤岛,这使得物联网规模发展受阻,智能决策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在商业模式方面,我们同样面临着挑战。“谁来支付费用”的问题依然是制约物联网规模应用的瓶颈所在。当前阶段,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少数大型国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主导性过强而市场力量相对薄弱,供需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盈利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政府主导的公共应用示范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衔接点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如何实现示范之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我们尚无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